如何走出“低生育率陷阱”——人口生育的经济学

06-16 生活常识 投稿:清风予我
如何走出“低生育率陷阱”——人口生育的经济学

导读

你关于人口生育的所有困惑,如什么是低生育率陷阱、什么阻碍了生育、什么是正确的人口理论和政策,本文会全面地一一予以解答。


如何走出“低生育率陷阱”?


文/禅心云起

 

谁“又蠢”、“又坏”?

 

最近有学者呼吁采取措施提高生育率,其中有一项政策建议是:

 

 

这个建议立即遭到了绝大多数人的痛斥,在一个多生还要罚交“社会抚养费”的国度里,人们的心情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然而,我们把这个政策建议稍微改头换面一下。不再只是强制个人自掏腰包,而是国家和个人一起负担、(比如)按50%比例共同分摊。情况会怎么样呢?反对声浪会立即减弱一半。

 

或者,我们再把政策建议修正成,基金完全由国家负担,个人不掏一分钱,换言之,国家无偿对二孩及以上家庭进行大力补贴,甚至主动承担大部分抚养费用。情况会怎么样呢?不用说什么了,开始鼓掌吧。 

 

但是,且慢。

 

头脑清醒的经济学家会立即站出来指出,这完全是一个类似于“朝三暮四”的戏猴游戏。国家补贴来自哪里呢?国家本身不事生产,它的任何补贴只能来自于每个人缴纳的税收啊。那么第三种和第一种方式之间到底区别有多大呢?在头一种方式下,你被迫为自己不想要的生育掏钱;在第三种方式下,你被迫为别人的生育掏钱。

 

为第三种还有其他荒谬政策建议鼓吹的,包括时下风头正劲、充满正义能量的马光远。那么,顶着“经济学家”头衔的此君加给别人的“又蠢”、“又坏”的贬斥,为什么不也应该反弹到自己身上?

 

(摘自马光远热文)


什么阻碍了生育?

 

从第一种到第三种药方,都打着增加人口出生率的旗号。但为什么我们要增加人口出生率呢?据说现在生育率水平太低了,以下是《新浪财经》今年8月2日科普的内容及数据:



文章中没有科普的是:不仅我国生育率低,世界许多国家包括美欧、日本等发达国家都面临着生育率低的困境,甚至连印度生育率也在大幅降低。


各国至2015年生育率走势(数据来源:维基百科)


生育率一旦达不到世代更替水平,人口规模就会随着世代更替而萎缩,然而,许多国家包括我国的财税、社会及福利制度,都是建立在人口成长才能维持的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说,维持人口增长是扩大税源、实现财政收支可持续的需要,否则的话,日益减少的劳动力将无法支持日益老龄化的人口。这被称为“低生育率陷阱”。

 

那我们现在来分析一下,阻碍各国人口增长的最主要因素有哪些呢?过去存在着不少归因错误的荒谬学说,比如说一个社会越富人们越不想生。实际 ,人口增长取决于个人生养孩子的意愿及能力(尤其在节育技术发达的当代社会),这注定包含他对孩子收益成本的经济计算。


一是儿童的社会化政策。现在大部分国家,由于受欧美进步主义(俗称的“白左”)政策的影响,孩子必须接受长期的国家义务教育及非职业化(非传统学徒制)教育,且没有工作权,造成他们直到大学毕业后,都不会有多少符合社会实际需要的劳动赚钱技能。这摧毁了传统伦理中孩子作为父母工作帮手和减轻家庭负担的价值,从而把生养孩子在很漫长的时期内,几乎都变成了一种纯粹的奢侈消费,且成本越来越高。(如果没有这样的社会化政策,由于现代社会工作更轻松效率更高,富裕社会孩子的生产力将大幅高于贫困社会孩子的生产力,人们会愿意维持多生。)


二是高税收实现转移支付的福利政策。一方面,国有资助的养老机制,弱化了孩子在自己父母年老时照顾他们的伦理义务(即自家老人自家养),导致潜在的孩子对于父母长期来说更没有价值。另一方面,高税收造成了个人投资和消费能力不足。除了个人所得税,还包括工薪税这种养老金的代际支付机制,当代年轻人实际承担着上代退休老人的养老开支(即别家老人也要你帮着养),这导致年轻人负担过重,生养孩子意愿进一步减弱。如果把通胀税考虑进去,情况就更加严重。

 

三是人口就业岗位不足。对企业任何管制和税收政策,都会影响到就业岗位的增加。当企业负担沉重到一定水平,社会中就会缺少容纳足够多新劳动人口的就业岗位,从而使孩子的投资价值进一步降低。因为这代表年轻人大学毕业后,会有一段时期找不到什么好工作(也有非职业化教育导致工作经验不足的因素),意味着即使你的孩子工作后,你还必须为他们继续贴钱。这样的年轻人,在中国叫“啃老族”,在美国叫作“彼得潘一代”。


当然,个人其他任何消费和投资考虑,都会和生养孩子的欲望展开竞争,但这些因素,往往是维持体面生活和经济发展所必须的。强行打断这些因素,对生育的负面作用都会压过正面作用。即使像罗马尼亚过去那样,国家违背个人意愿,动用各种手段强制把孩子生下来,也会造成孩子养不起的窘境,结局是孤儿院挤爆,儿童受虐待且成为财政负担。物质匮乏及情感缺失环境下长大的一代孤儿,至今仍然是困扰该国的严重社会问题。

 

这些政策能实现目的吗?

 

那么最近各种“专家”提出的政策,是否可以实现增加生养孩子意愿及能力的这个目的呢?

 

一、强制生育储蓄。强制显然违背个人生或不生的意愿,且从根本上没有提高生养能力,而且强制储蓄基金还可能受到通货膨胀的侵蚀。

 

二、收税来补贴生育。无论具体采取什么的转移支付形式,姑且不计中间的行政成本和浪费,向一部分人收税,去补贴别一部分人,在最好情况下,对于生育意愿和能力的作用也是互相抵消的。实际上在实行这种政策的国家,推动了人口结构转变,即不愿从事劳动生产者多生,愿从事劳动生产者少生,结局是走向“生之者寡,食之者众”的“倒金字塔”结构(即太多人享受福利,太少人创造收入),从长期摧毁一国财政。


三、立法延长产假和提高妇女工作待遇等。这只会提高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用工成本,造成妇女更难以找到工作,家庭经济收入普遍下降。


其他还有什么按生育人口分配住房指标等等奇葩主张,就不一一分析。这里基本上有一个规律:但凡充满了计划经济干预色彩的刺激生育措施,都不会带来什么好的结果。

 

正确的人口理论和政策

应该是什么样?

 

低生育率已成为这个时代困扰许多国家的重大难题。


但为什么我国过去要用强制手段控制生育呢?和接受了西方错误的马尔萨斯人口理论有关。这个理论认为经济增长有其极限,而人口增长没有极限,所以不控制人口增长,就会造成资源枯竭,最终是世界末日。

 

马尔萨斯的人口观,在公有制计划经济的背景下,反倒是成立的。因为这种经济根本不会有什么像样的增长,物资财富少得可怜,在有限存量中只能采用配给制,“过多”或增长过快的人口,确实往往容易成为一种“负担”。

 

八十年代,我国刚逐步摆脱计划经济,人多是负担的印象仍然根深蒂固,加上现代马尔萨斯理论60-80年代全世界范围内的盛行,控制生育政策于是在内外多方力量的推动下被提上了日程。

 

然而,在市场经济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张的今天,大家渐渐意识到:人多的地方生意就是好做。这和市场经济是分工合作经济有关,一个地域人口越多,只要不受计划干预政策阻碍,劳动和知识分工细化的程度也就越高,人际之间的交易和合作以指数级增长,社会富裕起来的速度也就越快。原来在计划经济下当负担受轻贱的人口,在市场经济中被称为“人力资本”,被认为具有“企业家才能”,本身成了一笔宝贵的“社会财富”。

 

奥地利学派经济学的引进,更使不少人开始意识到,和知识相关的经济资源本身是可以被无限创造出来的,经济的增长可以是没有极限的。

 

著名经济学家德索托指出:“企业家过程产生一种连续的社会‘大爆炸’,它使得知识的无限增长成为可能。”他还引用了数学家与物理学家提普勒的观点,“地球上知识扩张的极限是10的64次方比特,这在数学上表明,人类的文明所处的是一个可以无限地扩张其知识、财富和人口的空间。”

 

如此看来,关注重点应该转移到:如何实现这种知识、财富和人口的无限扩张?

 

首先要明确,没有市场经济体制,再多人口也是于事无补的,因为他们根本没有发挥自己才能的余地,增长停滞时财富要分给更多人,反而意味着社会更加贫穷和动荡。

 

我们大致可以推出,知识、财富和人口无限扩张的前提,一定是更彻底的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现有情况下,当然是推动更市场导向的改革,除了彻底把生育权交还给民众以外,这里仅简略提三个重要方面:

 

一、低税政策和福利制度改革。以低税(而不只是低税率)促进个人收入增长、就业岗位增多,这样人们不仅消费能力增强,也有余力长远筹划,提高储蓄投资意愿,这既让生养孩子在当前变得可以负担,放长眼光看,也成为给父母带来巨大回报的投资。此外,真正的低税,当然也意味着较低的转移支付,这无疑需要通过结构性改革来推动缩减财政开支及降低财政供养人口。

 

二、教育改革,反思一个“模子”的义务教育,让多元化、职业化和市场化成为新导向。在教育方面的创新将有助于激活人口存量,使年轻人更富有创造力和生产力。有了期待中更能创造财富的年轻一代,潜在的父母才会更有生养的意愿。


三、消除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无疑是带来房价上涨和生活成本提高的重要推手,是抑制人口增长的重要因素。摆脱通胀需要金融领域朝着健全货币体系的更大胆变革。


来源: 私产经济学与伦理学,文章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标签: # 生育率 # 人口
声明:伯乐人生活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tt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