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环画泰斗

12-31 生活常识 投稿:沦为旧友
连环画泰斗

人物名片

贺友直,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1922年11月生于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连环画创作员、编审,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连环画研究会副会长、上海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文联委员,享受特殊津贴。2010年获首届“中国美术奖·终身成就奖”,2014年获第六届上海文学艺术奖“终身成就奖”。作品《火车上的战斗》获第一届全国青年美展一等奖,《山乡巨变》获第一届全国连环画评奖一等奖,《白光》获第二届全国连环画评奖一等奖,《十五贯》获第二届全国连环画评奖二等奖,《朝阳沟》获建国30周年美展三等奖,《小二黑结婚》获第九届全国美展银奖。理论著作有《贺友直谈连环画创作》、《连环画创作谈》等。

为绘画痴迷

贺友直5岁时母亲去世,由姑妈抚养。姑妈家有一张老式床铺,床上描绘的戏文人物、雕刻的花鸟虫鱼,让贺友直百看不厌。8岁时,贺友直到设在破旧的关帝庙里的新碶小学上学,里面有个戏台,戏台四周枋上画的三国故事让贺友直非常痴迷,他天天细心地描摹,美术课成绩非常突出。

16岁,贺友直到上海亲戚开的五金厂当小工,后又去印刷厂当学徒。由于羡慕洋行里的高级职员,就到中华职业学校上夜校学外语,因为没有车费,每天从天平路的住处步行到雁荡路的学校。当时路过的上海霞飞路上有一家画廊,画廊橱窗里陈设着油画,贺友直经常隔着玻璃欣赏。回去后他用印刷油墨当颜料在马粪纸上涂抹,以为这样画出来的就是油画了。他还经常路过上海美专,但因为学费高,没有高中文凭也考不进去,贺友直心里酸酸的。

最终,贺友直还是回到上海。这次,他努力找到了一家美术社,希望画画,一位叫陈在新的画师成为他的启蒙老师。

1949年,贺友直经人介绍,创作了第一部连环画作品,是赵树理的《福贵》。贺友直租了一本连环画,连环画很小,他当时不知道原稿是可以放大的,按照租的书的大小,就画那么大,画了一百多张送去了。本来说好一本稿子的报酬是四担米,但介绍人却说,出书的老板到香港去了,四担米泡汤了。虽然四担米在那个特殊时期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但贺友直并没有因此气馁。之后,他画了一本又一本,进步很快。过了一年多,贺友直在上海连环画界开始小有名气,从此迈进了连环画的门槛。

1952年,贺友直参加上海连环画工作者学习班,之后到新美术出版社工作,这是一家专门出版连环画的出版社。1956年,新美术出版社并入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贺友直成为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的创作员,一直工作到退休。

终圆儿时梦

新中国成立之初,北京和上海相继成立了人民美术出版社和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基本上以年画、连环画、宣传画为主要产品。

贺友直学历不高,但他虚心求教,积极向前辈和一些成名画家学习。20世纪50年代,他先后创作了《坚持到明天》、《火车上的战斗》、《六千里寻母》、《卓娅和舒拉》、《连升三级》、《孙中山伦敦蒙难》、《杨根思》、《送传单》和《新结识的伙伴》等作品, 他的画风多变,勇于探索各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

1962年,经过多年苦心钻研中国传统线描技法,尤其是临摹陈老莲的线描,贺友直豁然开朗,创作出艺术性较高、独具风貌的连环画作品《山乡巨变》,出版后,立刻获得了美术界的高度评价,《山乡巨变》被誉为中国连环画史上的里程碑。

“文化大革命”开始,铺天盖地的大字报批判贺友直,他被剥夺画连环画的资格。直到1972年他才被调回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恢复工作。时隔8年重拾画笔。这之后不久,他接到出版社的两个突击任务,创作《朝阳沟》和《十五贯》。

为了画好这两篇作品,贺友直到河南林县红旗渠体验生活。《十五贯》和《朝阳沟》就是在这样的压力下,成为了他的代表作。

1980年,美术学院成立连环画年画系,特聘贺友直兼任教授。

贺友直说:“我对我的学生讲,我是1937届毕业的。他们都奇怪,我告诉他们,我是1937年小学毕业,他们都笑了。”在那个战乱频繁的年代,贺友直家境贫寒上不起学,他曾摸着上海美专的栏杆,心想要能进去学习该多好啊。如今,贺友直站在美院的讲台上给学生们上课了,这是他一生感到最为自豪的时刻。

绘画离不开生活

贺友直画《山乡巨变》时,构思及草稿曾经被推翻两次。用了3年时间才完成创作。在长达396幅的《山乡巨变》中,场景不多,动感的场面也不多,这给连环画的创作带来相当的困难。贺友直以一位优秀“导演”的眼光调度场景,多角度、中远景的交替使用,加上人物刻画的细腻,使画面充满动感和变化,让人饶有兴味地看下去。贺友直在同一个场景中,利用人物的动作和人物的增减,减少画面的重复感,着意刻画人物心理和面部表情的变化。场景从不动,到角度的调动,贺友直独具匠心,妥帖安排。

贺友直认为,作为连环画家,一定要学会导演,学会“做戏”,一段普通的情节,经贺友直的揣摩,抓住人物性格特征,挖掘人物内心活动,通过画面,巧妙地、最大限度地向读者传达故事的内涵与精神。贺友直擅长用画面创造情节、创造细节。人民美术出版社编审吴兆修评价贺友直是会做戏的连环画家。一句话概括了贺友直与一般连环画作者的不同之处。

由于有生活基础,贺友直创作农村题材得心应手。他会“做戏”, 连环画《李双双》中李双双和喜旺闹别扭,后又和好,如何展现这个情节,贺友直设计了几个细节,将人物内心世界表现得极为生动、传神。贺友直的连环画《十五贯》,更有典型意义。早在贺友直之前,著名连环画家王弘力就曾画过同名连环画,在连环画界享有极高的声誉。这本身对于贺友直来说就是个挑战。贺友直经过长时间的探讨,最后明确了创作方向:不把它作为悲剧处理,强调要先调查研究,然后再下结论。王弘力的《十五贯》较为写实,而贺友直的《十五贯》反其道,采用幽默的笔法,简洁生动,轻松愉悦,创造了另一种新的氛围。

“没有生活是画不出来的。”贺友直不仅创作出大量优秀的连环画,而且善于总结经验。他从《山乡巨变》的创作中悟出三句话:“从生活中捕捉感觉”,“从传统中寻找语言”,“从创作实践中发现自己”。他认为这三句话不能割裂,一个画家毕生追求的只有发现和区别。有发现,才有创作对象,有自己这条路,才能跟别人区别开来。贺友直的连环画作品曾到英、法等国展览,还应邀在法国美术学院讲课,他的形象和代表作品中的人物,被制成地砖铺在法国昂古莱姆市图像中心的广场上。

擅长表现小人物

2013年1月6日,以贺友直连环画为主题的“文化列车”,在上海地铁2号线上线运营,为乘客呈现了一幅老上海市民的生活百态图,使用的是贺友直的《老上海360行》系列连环画。2002年,贺友直创作线描巨作《申江风情录》,描绘上海街头小景。2003年年底,他根据儿时记忆,为家乡宁波创作了《新碶老街风情录》组画。有专家把《老上海360行》和《申江风情录》誉为现当代的《清明上河图》。

贺友直是位平民画家,他对社会底层的群众有天然的熟悉和同情。他最擅长表现小人物,他以自己独特敏锐的眼光犀利地剖析生活,并将自己放低,用平民视觉表现那些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劳动者,表现他们酸甜苦辣的生活。而他画的《新碶老街风情录》组画,则饱含对家乡的热爱,像《谢年》、《拜会》,浓郁的乡村风情,栩栩如生的人物,一点一滴的生活细节,如同泉水,汩汩而出,令读者惊叹不已。

贺友直将他毕生创作的连环画作品原稿捐赠给上海美术馆。上海美术馆专厅陈列贺友直先生的作品和文献资料,这是我国国家美术馆中首次为连环画家设立专门的展厅。由上海美术馆收藏他的代表作《山乡巨变》及其他34种代表作,还有《朝阳沟》、《李双双》、《白光》、《小二黑结婚》、《十五贯》、《皮九辣子》等,总计原稿922幅,草图450幅,速写38幅。

为了坚持和责任

1963年,为配合纪念曹雪芹诞生200周年,文化部调我父亲林锴与上海的贺友直、刘旦宅,共同绘制大型水墨组画《曹雪芹传》12幅,参加展览。这是他们首次合作,并从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贺友直长我父亲两岁,所以我称他贺伯伯,他对我也是爱护有加,愿意和我讨论些问题。贺伯伯是典型的艺术家,没有大房子,他依然满怀激情地创作。谈起问题,常常激动得像个热血青年。他现在画连环画,不是为了金钱和利益,而是一种坚持和责任。

无论是在北京,还是在上海,无论是当面,还是打电话,贺伯伯的每次谈话都一针见血。我们谈上海的文化建设,谈社会浮躁、贫富差距;我们谈动漫的影响,谈连环画的未来发展。每年春节他都要给我寄来贺卡、年历本,寄来数张他创作的连环画人物册页,这些都被我小心地珍藏着。这几年,我常在春节期间给贺伯伯打电话拜年,听到他爽朗的笑声,心里由衷地高兴。

如今,贺伯伯已经92岁高龄,但笔耕不辍,依然画他擅长的画了一辈子的连环画。真诚地祝愿老先生艺术生命常青。(民进供稿 作者:林阳)

标签: # 连环画 # 上海
声明:伯乐人生活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tt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