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艺考”之“乐舞”生涯录

06-16 生活常识 投稿:永远 forever
古代“艺考”之“乐舞”生涯录





        夹馍醬历数了中国历史上那些“术业有专攻”的文化大家们与培养他们的“母校”。不过,也大多局限在了书画方面,夹馍醬将在这次与小伙伴们分享那些音乐舞蹈领域专家们的“前世故事”。


      “礼乐制度”是儒家文化里面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其中的“乐”,既指音乐,还指代舞蹈,范围十分广泛。中国很早就将乐舞与“礼”这个抽象概念结合在了一起。


上古时代


      上古时代,伏羲氏舞名《凤来》,唱《网罟》之歌;女娲舞名《充乐》,是颂扬伏羲氏发明网罟,教民捕捉鸟兽和女娲制定婚配、教民嫁娶的业绩的。炎帝的乐舞《扶犁》,唱《丰年》之歌,是歌颂炎帝教民播种五谷,发明农业的功绩,尊称他为神农氏。阴康氏舞名《大舞》,教民体育锻炼,以抗阴湿之病。葛天氏舞名《广乐》,三人操牛尾而歌八阙(段),祈求五谷丰登,鸟兽繁殖。黄帝以“云”为图腾,《云门》是黄帝氏族的图腾舞蹈;“凤鸟天翟”舞是帝喾时的图腾舞;“击石拊石,百兽率舞”,是帝尧时各氏族的图腾乐舞。


夏商时代



      到了夏商两代,传说启喜好歌舞,根据《竹书纪年》记载,他曾下令舞《九韶》。夏朝末帝夏桀时,其宫殿中竟有女乐三万人,淫乐之声震响全城。《管子·轻重甲》:“其乐舞崇尚奢华,而其本人耽于淫乐,终至国亡。”《史记·殷本纪》载:“帝纣,好酒淫乐,使师涓作新淫声。北里之舞,靡靡之乐。”殷墟甲骨文中也记载了商王为祭神而表演的舞蹈《羽舞》。夏商两代由于“敬事鬼神”,很多乐舞并不是直接敬祀天地,而是为了娱悦鬼神,这是其与后代乐舞的最大差别。


两周


      两周时期,“礼乐制度”正式出炉。为了贯彻这种礼乐制度的实施,周王室整理了前代遗存的乐舞,包括黄帝的乐舞《云门》唐尧的乐舞《大咸》、虞舜的乐舞《大韶》、夏禹的乐舞《大夏》、商汤的乐舞《大》及周武王的乐舞《大武》,总称为六代舞,用于祭祀。并设立了庞大的乐舞机构“大司乐”,贵族子弟要受严格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教育。13岁入学,循序渐进,先学习音乐、朗诵诗和小舞。15岁开始学习射箭、驾车和舞《象》。20岁时学习各种仪礼和大舞。《周礼·春官》中也有“大司乐”一职:“大司乐掌成均之法,凡有道者,有德者,使教焉。以乐德教国子,中、和、祗庸、孝、友;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以乐舞教国子,舞《云门》、《大卷》、《大咸》、《大㲈》、《大夏》、《大濩》、《大武》。以六律、六同、五声、八音、六舞、大合乐。以祭、以享、以祀。”其下,有“乐师”条:“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凡舞,有帗舞,有羽舞,有皇舞,有旄舞,有干舞,有人舞。”大司乐总掌乐舞,乐师作为老师对“国子”,也就是士大夫子弟进行乐舞教学。可以说分工十分明确了。



      周代乐舞作用有五:一是用于祭祀;二是用于巫礼;三是用于驱疫;四是用于教育;最后一个是用于宴飨。这时的五个作用也基本上奠定了乐舞对于“礼制”的意义与地位,为后世的历代乐舞制定打下规范。


汉朝


     到了汉代,经历了从分封到集权的过渡,所有的官职也不再是松散的管理,转而有了统一的序列——乐府。“乐府”继承了周代的采风制度,即搜集、整理改变民间音乐,也集中了大量乐工在宴享、郊祀、朝贺等场合的演奏。按《汉书》记载,郊祀时“凡乐奏《青阳》《朱明》《西皓》《玄冥》,及《云翘》《育命》舞”。乐府音乐在兴盛的同时带动了乐舞的发展,乐舞的艺术形式无论在表现形式和发展的空间上都有着极大的发展。比较典型的舞蹈类别有“盘鼓舞”“巾舞”“巴渝舞”和“建鼓舞”。盘鼓舞也叫“七檗舞”,汉画像砖石有十分丰富的《盘鼓舞》形象。巾舞是指手执长巾或短巾而舞的舞蹈,与长绸舞类似。巴渝舞,最开始为汉代少数民族“板楯蛮夷”的舞蹈。建鼓舞又名“楹鼓”,传始于商代,是一种击鼓而舞的舞蹈,其舞具为建鼓,汉代“百戏”的节目之一。


      而在建制上,则更为系统。汉朝沿用秦朝的制度, 根据雅乐舞和俗乐舞不同的性质设立了两个不同官署。分别为“太乐署”“乐府”,“太乐署”在汉初就已经设立了,是管理演奏雅乐舞的“正统”机构。到东汉,“太乐署”改名为“太予乐署”,官名太予乐令,仍属太常卿领导。太予乐令下面有员吏二十五人,乐工和舞人三百八十人。《汉书·百官公卿表》:“太乐:掌伎乐。”在《汉书·礼乐志》中则有对不同情况下选用不同参演人员人数有着详细规定。



      至于考核,汉代对于雅乐舞人的选拔,有极其严格的条件,包括出身、俸禄、年龄、身高、身材都有极为严格的要求。太乐行政人员的音乐素养来源有二:一是宫廷音乐机关中乐官们的世代传承。二是来源于对官僚贵族子弟的音乐培养。《通典·乐六》:“昔唐虞讫三代,舞用国子,欲其早习於道也;乐用瞽师,谓其专一也。汉魏以来,皆以国之贱隶为之,唯雅舞尚选用良家子。”太乐雅乐舞人一般由“良家子”担任,想来其要求定是非常严苛的。


      除了“太乐署”,更为人所熟知的应该是“乐府”这一机构。“乐府”源出先秦,两汉的“乐府”主要用来“采风”,也就是收集各地方民歌,同时由于乐府机构担任为国家郊祀乐舞表演任务,故而“乐府”还有培训乐人的作用,以便进行国家表演。


      除此之外,“倡、优、俳”作为泛称长期出现在我国乐舞表演人员的名单当中,也起源于西汉。



唐朝


     到了唐代,作为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唐代将音乐舞蹈,在中国古代乐舞发展的历史上,发展到了最繁盛的状态。


      唐代乐舞艺术的高度繁荣发展与当时乐舞机构的创设和管理密不可分。唐代乐舞机构在继承前代(隋)太常寺的基础上,还增设了由宫廷或皇帝掌管的教坊和梨园,此二者可谓盛唐时期乐舞机构的精华,与太常寺一起构成唐代乐舞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太常寺隶属于,教坊和梨园隶属于宫廷。此外,还有披庭局、宣徽院等辅助机构。



      太常寺,为掌管国家之礼式祭祀及宫廷宴享时有关音乐乐制之主要机关。它下设八署(太乐署、鼓吹署、太医署、太卜署、禀牺署、汾祠署、两京郊社署、两京齐太公庙署),其中的太乐署和鼓吹署就是负责管理乐舞的机构。以太乐署为主,鼓吹署为辅。按照《旧唐书·职官志》所载:“卿一员(正三品),少卿二人(正四品)。太常卿之职,掌邦国礼乐、郊庙、社稷之事,以八署分而理之:一曰郊社,二曰太庙,三曰诸陵,四曰太乐,五曰鼓吹,六曰太医,七曰太卜,八曰廪栖。”太乐署和鼓吹署均有严格的习乐准则,据《唐六典》卷十四《太常寺》中记载:“凡大乐、鼓吹教乐则监试,为之课限。凡教乐,淫声、过声、凶声、慢声皆禁之。(淫声,若郑、卫者;过声,失哀乐之节者;凶声,亡国之声,音若桑间灌上者;慢声,不恭者也)。”


      教坊是唐代演出与教习娱乐性乐舞,管理专业歌舞艺人的乐舞机构。教坊并不等同于青楼,唐代的教坊承载了除宫乐以外的燕乐和胡俗乐舞,主要为宫廷燕舞服务。


     梨园作为唐代演出与教习法曲的乐舞机构,可以被称为中国第一所专业的皇家音乐舞蹈学校。它的兴盛还要归功于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艺术皇帝”李隆基。《新唐书·礼乐志》所载:“玄宗既知音律,又酷爱法曲,选坐部伎子弟三百教于梨园,声有误者,帝必觉而正之,号‘黄帝梨园弟子’。宫女数百,亦为梨园弟子,居宜春北院。梨园法部,更置小部音声三十余人。”与教坊相似的是,梨园子弟供职于宫廷,服务于宫廷。艺人众多且男女不限,我们熟知的杨贵妃,李龟年均曾有梨园生涯。“艺术皇帝”辄有新曲便教梨园排练,可以说,梨园的光辉是大唐最后的亮色,随后的安史之乱的爆发,旖旎的乐曲彻底葬送到了李唐王朝的辉煌。


     唐代舞人人数众多,大多为前朝炀帝所留,《唐会要》卷三十四中记载:“太常乐人本因罪谴没入官者,艺比伶官,前代以来,转相承袭。或有衣冠继绪,公卿子孙,一沾此色,累世不改。”从出土的唐代乐工陶佣上来看,唐代乐工的入选多是婀娜多姿,灵动善舞的,至于面相,《唐会要·雅乐》:“国家每岁,阅司农户容仪端正者,归之太乐。”长得端正才能入选也算是艺术生们的入门资格了。



宋朝


      宋人清雅,书画艺术达到高潮顶峰。宋词中多处记载宋人乐舞的景象。如韦骧的《鹊桥仙》:“小筵开处,歌喉清婉,舞态蹁跹争媚。沈腰潘鬓两休论,共举白、何须惜醉。”可以想见,宋人之舞怕是不及唐舞的,美则美矣,但气魄场面,秀美绮丽终是不及恢弘大气。宋人舞腰,“舞腰春柳受风斜”、“舞腰转,风回雪。”皆是腰娆美腻;宋人舞袖,“彩袖殷勤捧玉钟”、“行乐处,舞袖卷轻纱。”满是袖底乾坤。瓦肆勾栏,不仅承接了风尘,也创新了舞蹈,发展了曲艺。



明朝



输12

      明朝一扫蛮荒,神乐观的建立接续了盛唐太常寺的遗风。《明史·乐志》第三十七言:“古先圣王,治定功成而作乐,以合天地之性,类万物之情,天神格而民志协。盖乐者心声也,君心和,六合之内无不和矣。是以乐作于上,民化于下。”朱元璋精通音律,重视祭祀雅乐,曾亲自在戟门,召见学士朱升、范权,对乐舞生进行考察。神乐观与教坊司、钟鼓司共同组成明代宫廷音乐的负责机构,《明史·职官志》:“神乐观,掌乐舞,以备大祀天地、神祇及宗庙、社稷之祭,隶太常寺。教坊司,奉銮一人,正九品;左、右韶舞各一人,左、右司乐各一人,并从九品,掌乐舞承应。以乐户充之,隶礼部。钟鼓司,有掌印太监一员,佥书、司房、学艺官无定员,掌管出朝钟鼓,及内乐、传奇、过锦、打稻诸杂戏。”如果说,前朝的乐舞生考核项目并不明晰,那么明代资料的完备可以为我们探知明代那些“音乐舞蹈艺术生”考试提供可能。



     明朝乐舞生最初多是道士,《明史》载曰:“太祖初克金陵,即立典乐官。其明年置雅乐,以供郊社之祭。吴元年,命自今朝贺,不用女乐。先是命选道童充乐舞生,至是始集……遂定乐舞之制。乐生仍用道童,舞生改用军民俊秀子弟。”看啊,俊秀子弟出现。而后,《太常续考》:“洪武初,命选道童为乐舞生,后以古制,文武生俱用公卿子弟,乃令乐生用道童,……后又有旨:凡民间聪俊儿男多替我收养些,……”聪俊儿男,看看人家明代挑音乐类考生就已经明确要求漂亮的了。



     有关明代乐舞生选用标准,首先出身要好,尤其舞生,延续了历代以来用“公卿子弟”的传统,根正苗红,而祭祀孔子的释奠礼上则选择国子生为乐舞生;其次年龄要小,若为道士则道童为先;再次乐舞生相貌有一定要求,若为军余、百姓则要求“俊秀”;最后要求精通音律,专业素质要过硬,《玉麈新谭》记载,“国朝雅乐定于冷谦,声音象数较宋元独得其详,凡乐舞生十五年一考,必精通律吕者,始得与选。”



      入选乐舞生后,要在神乐观进行学习、排练,还要参加定期的考核。考核由太常寺协律郎、司乐负责,“协律郎、司乐考协雅乐,凡舞人、韵声人,籍核其名数而审肄之。凡淫声、过声、凶声、慢声、舞失节者,皆禁纠之。”对乐舞生的考核是基本职业技能的考核,分为食粮乐舞生和一般乐舞生。考核时间分为两种,一种是年终考核,对所有乐舞生考核,可当堂准确默写乐章的记名造册,按照乐舞生缺额选取。一种是季度考核,食粮乐舞生有缺,与在册乐舞生内选取可默写乐章试演奏乐合格的,可直接选补。食粮乐舞生如果演乐有差,会发回学习,再行考试,如再不通过将其革退。



      另外还有“王府乐舞生”,各藩王府的祭祀活动由专门乐舞生负责,但由神乐观乐舞生进行培训。明朝对派遣到王府的乐舞生有严格要求,不仅要求乐舞生技艺精湛,同时要求乐舞生品德高尚。“王之左右须得正人,则王徳日进。书曰:后德惟臣是也,如此邪谄不正之人,岂可为亲王官僚乎!合无照依旧例行移太常寺,从公推选年深相应乐舞生一名送部。”这大概也算是一种优秀教师下基层吧。


纵观历史

“乐”作为中华文明“礼”制的表达


      传承了千年不衰。而古人在这些敬天法祖的活动中,也选择了周正端美的艺人来进行表演。

      这大概就是传说中的,谁说好看不能当饭吃?不仅能,还能吃好多好多年。


标签: # 乐舞 # 雅乐
声明:伯乐人生活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tt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