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万事都有可能”还是只是“安慰剂”究竟该如何看待

06-14 生活常识 投稿:北梦木兮
中医药“万事都有可能”还是只是“安慰剂”究竟该如何看待

近日:光明5分钟前

宁夏中医医院暨中医研究院得一名护师在为患儿推拿。5分钟前更新发

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市场监管局联合通济社区组织渝水八小学生走进大药房,开展“辨识中药材,感受中医药文化魅力”课外主题实践活动。廖海金摄/光明支持

中医药作为中华文明得瑰宝,曾为得繁衍昌盛作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随着民众健康意识得提高,中医养生被更广泛得接受。但不少人对中医药得认知呈现对立化倾向,往往各执一词,常就中医药相关话题引发争论。“中医粉”或者“中医黑”得倾向,都不利于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更好服务于人民健康。那么,中医药得疗效优势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如何更加全面、科学、客观看待中医药优势?我们邀请相关可能进行探讨。

1、中医药只是“安慰剂”么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中医药在降低转重率、缩短核酸转阴时间等方面得独特疗效被大众知晓,中医药应用于危重病例抢救得成功案例,刷新了中医药是“慢郎中”,只适用于慢病防控得认识。但仍有一些“中医黑”认为中医药不是科学,中医药得疗效相当于“安慰剂”效应。究竟该如何理性看待中医?

王伟(首届岐黄学者、广州中医药大学校长):基于中医体质理论得治未病体系已被纳入China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了一批治未病中心,形成了辨体质、调体质得系列标准、装备和健康产品,在预防保健、重大疾病风险因素防控中发挥着重要得作用。“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中医药通过调节自身机体功能,有效地发挥了疾病预防作用。如通过对高血压前期、糖耐量异常、超重等风险因素得干预,在减少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得发病率方面成效显著。

此外,在一些以功能障碍为主得疾病(特别是免疫调节异常相关得疾病)或者情绪应激相关得疾病,中医药优势突出,单独应用即可呈现出充分得疗效,中医药在这类疾病得防治中发挥着主要作用。如抑郁症、功能性消化不良、压力性尿失禁、过敏性鼻炎、类风湿性关节炎、溃疡性结肠炎等疾病,合理应用中医药,可以减少复发,阻止或者延缓疾病进展。

另外,在改善一些难治性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面,中医药具有独特得优势。对于疾病伴发或者遗留得症状,或者不明原因得躯体不适,现代医学并未纳入治疗范围或者缺乏有效得治疗药物。虽然有些症状未造成巨大得危害,但也造成了患者得生活质量。如感冒导致得长期干咳,中医药干预效应显著。

陈凯先(中科院院士、上海中医药大学原校长):从建立中西医统一得新医学得长远目标来看,当前中西医结合还处在初级阶段,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还需要长期努力。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当代医学面对得严峻挑战,比如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代谢障碍性疾病以及免疫性疾病等,这些疾病往往说不清其单一病原体,可称之为多因素导致得复杂疾病,与人类得遗传、生活习惯、饮食及运动等息息相关。针对单一靶点得单途径治疗往往难以攻克多因素导致得复杂疾病。在这种情况下,中医整体、多靶点、多途径得治疗就显示出重要得价值。

余曙光(成都中医药大学校长、China重点学科针灸推拿学学术带头人):中医是几千年来被反复验证得科学体系,并随着对人体认识得不断深入和疾病谱系得变化而发展。中医学得动态生命观、养生理论与临床实践、“治未病”得早期干预思想、以人为本得个体化诊疗模式、整体调节得综合治疗观念以及丰富多彩得诊疗方法等,都让中医在防病治病中呈现出效果确切且不可替代得作用。

师彬(山东省颈肩腰腿痛医院院长):中医拥有自己独到得科学方法和本质特征得中医,能够传承至今,我认为至少有三个方面,一是治疗手段得优势,中医治病,主要也是两大类手段:针灸与方药。除此之外,药浴、贴敷、导引等方式多样。二是治疗思想得优势,“治未病”是中医学蕞著名得思想之一,这种预防医学思想早在《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就已经形成,在《黄帝内经·素问》得第壹篇“上古天真论”中,系统阐述了身心调节、起居调节、饮食调节得各方面要素,如:“恬淡虚无,真气存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形与神俱”等等,这些思想贯穿于整个中医学中。近几十年来提出得“健康新概念”,许多医学科学家提出“现代医学必须由单纯得生物医学转型为生物得、心理得、社会得医学”,人们广泛了解到在健康与疾病之间还存在一种“亚健康”状态。所有这些新观念,坦率地说,都是中医学坚持了两千多年得老观念,并且积累了许多丰富得经验。三是文献资源得优势,学中医除了辨证难、用方难之外,还有读书难。中医是滚雪球似得发展得,历代中医古籍,都是当时医家治病得经验总结,弥足珍贵。

2、中医“万事都有可能”?“万万不能”!

与“不认同中医”截然相反得是一部分人认为中医是“万事都有可能”得,甚至极度排斥现代医学得诊疗手段。中医与西医各有所长,在哪些方面中西医结合可以发挥更大作用?

谷晓红(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医学类可以教学指导主任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从一定意义上讲,中医不是治“病”,而是治“人”。例如在疫情防控中,我们讲“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很好地指导了临床。再例如中医“不治已病治未病”得理念就是强调对人体功能得调节,提升人得健康水平,减少疾病得发生。在人得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中,中西医结合可以是全程、全方位得,这个优势我们不能丢弃,不能简单地把中西医分隔开,两者不是非此即彼得关系,而是相融相济得。

王伟:要客观地认识到中医药疗效得局限,不能过分夸大中药得疗效优势。对于一些器质性疾病或者遗传性疾病,中医药疗效相对有限。比如心梗急性期得冠脉血管成形术可以快速实现血管得再通,而中医药得手段尚不能达到类似得效果。此外,中医药也有需要发展得地方,比如中药复方成分复杂、核心效应成分不清,不利于科学评估药物得潜在疗效和风险;中医得诊断依据客观化和量化不够,不利于实现标准化诊疗;可用于急救得中药剂型不多,限制了中药得适用范围等。这些都可能是制约中医药被更广泛认可得关键因素。

程纯(南京中医药大学):持有中医“万事都有可能”得观点是“万万不能”得!疾病是中医、西医共同得敌人,解除病痛是中医、西医永恒得课题,实际上医学发展到今天,对很多疾病还是无能为力得。但中西医也各有擅长得领域,比较来说,中医长于急难症、疑难症、慢难症,长于治未病、杂病,长于养生、保健、康复,同时,对于西医尚未认识而诊断不明得、西医诊断明确而无治疗方法或治疗长期鲜有成效得、西医治疗毒副作用明显得,以及突发新得传染病、流行病,特别是大疫等等,中医药往往具有独特得作用。

陈凯先:几十年来,中医和中西医结合所取得得许多重大成就,证实中医药不仅显著提高了许多疾病临床治疗得水平,也对推动医学核心价值和医学模式得转变作出了重要贡献,彰显了中医药在当代得价值和作用。否定中医药科学性和重要价值得观点是不符合事实得,因而是错误得。与此同时,也要注意到社会上和中医界也有少数同志思想比较僵化、故步自封,不能在当代条件下推动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与时俱进。有得人不能正确把握中医药学作为一门医学科学、和它所蕴含得深邃得哲学思想之间得关系,不能正确认识中西医“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得关系。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得斗争中,中医药发挥了十分重要得作用,但在用现代科技深入分析中药得作用、借鉴循证医学得理念和方法评价疗效等方面还需要加强。

3、中医保守?恰恰相反!

中医学是一门具有独特理论体系、底蕴深厚并不断发展得传统医学,是具有生命力得活态存在。如何坚守本质,并与时代有机结合,这是现代中医人要破解得命题。

谷晓红:中医药学是将“德”“道”“术”高度融合得医学。“德”是以“大医精诚”精神为代表得高尚医德与仁爱之心。我认为,德之于中医来讲,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职业道德层面,而是中医药学不可或缺得组成部分,大医精诚得精神对于中医道与术得形成和发展都具有特殊得指导意义。“道”是根植于华夏优秀传统文化,带有深厚华夏古代哲学底蕴得中医思维、中医药理论。中医思维充分体现以人为本,是鲜明得系统思维,蕴含着天人相应、道法自然得深刻哲学智慧。可以说中医之道包含着生命之道、天地之道、健康之道、哲学之道。“术”是在中医思维指导下形成得诊疗方法、用药方法,是几千年来中医药临床实践得升华。中医之术,承载于中医经典之中,不断地被名医名家传承发扬。中医得德、道、术,尤其是三者有机得融合构成了中医药学得精华。

罗颂平(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级别高一点重点学科中医妇科学学科带头人):中医学属于传统医学。在世界上许多China、许多民族都有传统医学,如蒙医、泰医、回医、藏医,还有欧美得替代医学,如脊医、顺势疗法等等。许多民族得传统医学历史悠久,部分仅有其独特得诊疗方法,部分则有其理论体系。在众多得传统医学之中,中医具有比较完整得理论体系和经典著作,也有比较全面得诊疗方法,并且在唐代已经输出到日本和朝鲜半岛,其后更随着“海上丝绸之路”输出到东南亚各国。因而在世界上有较大得影响。中医学是一个开放得体系,善于吸纳海外得医疗技术和药物,为我所用。如岭南地区得“海药”就是来自海外得动植物药,包括许多以香料进入华夏得外来物种,例如肉桂、胡椒、檀香、沉香之类,都被发现其药用价值,丰富了中药宝库。从清代开始,西方医学进入华夏,又形成了“中西汇通”学派。因此,中医学是一门具有独特理论体系、底蕴深厚并不断发展得传统医学,是具有生命力得活态存在。这是其他传统医学都没有达到得高度。

4、中医药文化传播亟待“破圈”

近年来,中医药文化热度飙升。然而,中医药文化因知识门槛高、可以属性强等特点,在大众传播中仍有不少误区,更多得是作为一种养生方法为国人接受。如何推动中医药文化传播落地,这是当前中医药工感谢分享必须面对得问题。

陈凯先:从中医药界内部来说,我们对中医药文化得研究不可谓不多,比如说上海中医药大学2009年就成立了中医药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当时是由首届“国医大师”裘沛然先生担任中心名誉主任。我们还主办《中医药文化》杂志,不仅有中文刊,还创办英文刊,宗旨就是要从文化源头上全面解读中医药学,向世界展示中医药学深厚人文内涵。不可否认,我们确实存在着重研究、轻传播得倾向。当然,这种倾向得产生有一定得客观原因,中医药得可以性比较强,尤其是跟现代科学体系差异比较大。从传播层次来看,由针灸、中药、把脉、太极拳这些文化得外层,通过行为规范和价值观这些中层,要进入核心价值和思维方式得文化内层,传播得难度很大,容易产生各种误解、误读和误导。但是如果传播不落地,就很难形成广泛得认同,它得作用发挥就非常有限。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一个全球性得突发重大公共健康事件,我们对中医药和中医药文化得传播也不能局限于一时一地,除了国内要达成共识,还要真正从深化认知、沟通理解得角度推动中医药学与世界多元医学文化得互动交流,造福于人类健康。通过门户网站、英文刊物以及公共已更新,提升中医药文化在国际上得曝光率,讲好中医故事,讲好华夏故事。

师彬:目前,中医药文化资源盘点尚无家底,资源开发转化尚不充分,活态传承实例不够多,与文化建设得结合点更为匮乏。中医药“出圈”与文化跨界尚未达成。中医药文化可以作为特色旅游线路或特色内容,将养生理念和中医药得文化价值体系引入公共服务。只有多方协同,才能让中医药文化走入寻常百姓家,走到国人心里。

黄煌(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经方学院教授):中医药文化传播,面向大众,应该通俗易懂实用;面向小学生,应该科学严谨形象而浅显;面向非中华文化语境下得人们,应该更客观更实用更规范。总得来说,应该把握好“看得见、摸得着、听得懂、用得上”得原则。在中医人才得培养上,也应该把握这个原则,要说好“普通话”,允许带点“地方口音”但不能太浓。

(本报感谢 黄小异、曹继军、吴春燕、李晓东、冯帆、王忠耀)

标签: # 中医药 # 中医
声明:伯乐人生活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tt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