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贵州文化旅游新名片 构建千里苗疆走廊国际文化旅游带

01-09 生活常识 投稿:花落君离开
打造贵州文化旅游新名片 构建千里苗疆走廊国际文化旅游带

贵州省委旅游发展委副主任汪文学博士

以古苗疆走廊为依托,打造贵州文化旅游新名片,首先要研究苗疆走廊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和规划的必要性、重要性和可能性。一是研究苗疆走廊的民族学、社会学、文学、历史学等方面的专家学者,探讨苗疆走廊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资源的构成,以及苗疆走廊作为明清时期“国家通道”的重大政治意义和历史价值;二是旅游研究和旅游规划方面的专家,探讨将苗疆走廊打造成为文化旅游商品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三是媒体界的朋友们广泛宣传作为明清时期“国家通道”的苗疆走廊在古今中国的意义和价值,这条实可与河西走廊、岭南走廊、藏羌彝走廊、茶马古道相提并论的通道在中国历史上的战略地位;四是苗疆走廊沿线各县旅游部门和文物部门的行政官员,一起共商打造千里苗疆走廊徒步文化旅游带之大计。

古驿道上文化遗产资源富集

“苗疆走廊”是贵州文化人类学研究的一大创举

我个人为什么会特别关注这条走廊呢?这与我的学科背景、学术取向和当下的本职工作有关。我的学科背景是中国古典文学,多年来主要从事中国古典文学、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出版个人学术著述十余种。最近十余年来,又因学科建设之需要,或者出于对故土的感恩之心,我和我的学科团队又转向于贵州地方文献、区域文化、地域文学的研究,力图构建集黔学研究、贵州精神和多彩贵州三位一体的当代贵州精神文化体系,以此促进贵州人的文化自觉,提升贵州人的文化自信。这是我们当下特别关注和集中思考的学术课题。

当前,文化人类学的社区研究,呈现出由村落研究而走廊研究而流域研究的发展走向。虽然我的学科背景不是文化人类学,但我对这门学科有特别的兴趣。无论是学术研究,还是本职工作,从个人立场而言,我当下比较关注走廊研究和流域研究,具体涉及到贵州,以乌江盐油古道为核心的乌江流域研究和以苗疆走廊为中心的走廊研究,是我目前构造黔学研究体系,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地域之学——黔学,特别关注的两个学术课题。乌江盐油古道是民生通道,我们力图通过对其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打造千里乌江国际滨河度假旅游带。去年12月29日,由我主编的“中国乌江流域民国档案丛刊(沿河卷)”在沿河举行首发式,这是我们流域研究的一项基础性成果。苗疆走廊是国家通道,我们的目标是打造千里苗疆国际文化旅游带。

我很早就对这条“国家通道”有所关注。十多年前,我读严耕望的《唐代交通考》,当时特别感兴趣,萌生做“贵州古代交通驿站考”课题的想法,这是我关注这条“国家通道”的起始。做了一些准备工作,搜集了一些资料,虽然没有做起来,但至今仍未放弃。那时应该还没有“苗疆走廊”的提法。后来读到《唐代交通与文学》一书,亦萌生过做“贵州明清交通与文学”研究课题的想法。杨志强教授提出“苗疆走廊”概念,我认为是贵州文化人类学研究上的一大创举。这个概念的提出,使贵州文化人类学的研究“纲举目张”。作为一个外行,我能体会它的重大学术价值,在贵州乃至在中国人类学研究上的重大意义。看到贵州学者的这种雄心壮志,我很激动,很感慨,并在多种场合表彰和宣扬它的重大学术意义和社会价值。

苗疆走廊黄平段古驿道

把“苗疆走廊”打造为贵州的标志性文化旅游产品

当前,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处于持续井喷状态。多彩贵州,风行天下。“山地公园省,多彩贵州风”品牌在国际国内有重要影响;目前,我们正在围绕“大旅游”“全域旅游”“旅游 多产业融合发展”“旅游经济”“旅游扶贫”五大关键词做大做强贵州旅游产业。一年一度的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和国际山地旅游暨户外运动大会,为贵州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平台。可以说,贵州旅游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赞誉。尽管如此,贵州旅游还存在着诸多的短板,如高中端产品供给不足,景区景点的文化内涵挖掘不够,乡村旅游同质化现象严重。未能完全实现从观光游到体验游的跨越,从景区景点游到目的地旅游的转换和升级。总之,贵州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还相对比较欠缺。

旅之无文,行而不远。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开发深度的文化体验游,是贵州旅游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讨论苗疆走廊作为旅游资源开发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打造苗疆走廊旅游产品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探讨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包括打造千里乌江国际滨河度假旅游带,亦必须深挖千里乌江作为明清时期的“盐油古道”的文化资源,由此丰富和充实乌江旅游的文化内涵。

苗疆走廊作为明清时期的“国家通道”,其重要历史地位和重大历史价值,可与河西走廊、茶马古道、岭南走廊、藏羌彝走廊相提并论,理应上升到国家层面,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苗疆走廊沿线周边丰富的历史遗迹、人文遗产、传统村落,是贵州发展文化旅游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苗疆走廊贯穿贵州,全长近900公里,实可将贵州境内主要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地域文化一揽子贯穿起来,构成一个世界上体量最大的文化旅游带。我们有理由相信,它完全可以打造成为贵州的一个标志性的文化旅游产品。同时,苗疆走廊是海上丝绸之路和南方丝绸之路的连接通道,完全可以提升“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之高度上来显现其价值。

学者在苗疆走廊上调研

苗疆走廊地图

开发“苗疆走廊”增强贵州人的文化自信

开发“苗疆走廊”文化资源,更深层次的意义,就是增强贵州人的文化自信。胡锦涛早年在贵州讲过一句话:“贵州人要有志气。”所谓“贵州人要有志气”,就是贵州人要自信。习近平讲“文化自信”的时候,最先是对贵州人讲的。在党的十九大召开期间与贵州代表团交流时,习近平对贵州“三无”的新解,同样是在提振贵州人的自信心。的确,长期以来,贵州处于一个被轻视、被忽略和被描写的地位,部分贵州人在“去黔”心态,部分外省人有“畏黔”心理,贵州的文化形象是被人描写出来的。我现在正在做两项课题,一是“作为地域空间的贵州形象史研究”,二是“贵州地域文化精神研究”。探讨贵州的不良形象是如何一步一步地被描写成这个样子的,讨论贵州地域文化精神之特征及其当代价值。我非常赞同杨志强教授的说法,“苗疆走廊”的提出,实际上是凸显了贵州文化的主体性。我认为,有了文化的主体性,才可能产生文化自觉。有了文化自觉,才可能产生文化自信。有了文化自信,文化才能从资源变成资本。贵州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资本,就是文化资本。

文化自信非常重要。习近平高度重视文化自信,他最初提出“四个自信”,文化自信只是其中之一。2016年5月17日,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说:“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就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这是对文化自信价值的提升。2016年11月30日,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上,习近平说:“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的大问题。”这是又一次对文化自信价值的提升。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文化自信又提升到一个更高的高度:“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的伟大复兴。”

文化自信对贵州人来说尤其重要。长期以来,我们之所以处于被轻视、被忽略、被描写的状态,就是因为我们没有文化自觉,没有文化自信。今天“苗疆走廊”概念的提出,大家在这里讨论“苗疆走廊”,实际上就充分体现了我们贵州人已经有了文化自觉,有了文化自信。我们希望通过对“苗疆走廊”文化的研究和旅游资源的开发,进一步提振贵州人的文化自信。

驿道上保存的古建筑

将“苗疆走廊”学术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

“苗疆走廊”作为一个学术话题和学术品牌,经过杨志强教授等专家学者十余年的苦心经营,目前已经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目前,我们思考的,是如何将学术成果转化为社会效益,实现它的经济效益。我以为,最好的办法,是通过旅游来让它产生社会影响,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实现它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我关注“苗疆走廊”的时间比较早,但此前也基本上是从学术研究上来看它的价值。我的学科背景是中国古典文学,主要做魏晋南北朝学术文化思想的研究,亦关注贵州地域文化。比如,“苗疆走廊人文景观个案研究”“明清时期苗疆走廊纪行文学文献整理和研究”等课题均进入我的学术视野。我主编的“贵州古近代名人日记丛刊”,其中有几种亦涉及此通道。


个人认为,目前关于苗疆走廊的研究,有了高度,但缺乏深度。应当把它作为一个系统的学术工程来规划,可能与我长期以来作为学科负责人做学科建设工作有关,我比较擅长做学术学科的规划。比如,关于苗疆走廊的研究,我认为应该是这样一个系统工程:一、“中国苗疆走廊文献丛书”,包括“中国苗疆走廊文学文献汇编”“中国苗疆走廊碑刻文献汇编”“中国苗疆走廊地记文献汇编”“中国苗疆走廊建置文献汇编”“中国苗疆走廊遗存古迹资料汇编”等等。二、“中国苗疆走廊研究丛书”,包括“中国苗疆走廊文物志”“中国苗疆走廊风物志”“中国苗疆走廊风俗志”“中国苗疆走廊交通驿站考”“中国苗疆走廊建置沿革考”“中国苗疆走廊人文景观个案研究”“基于文化线路的中国苗疆走廊研究”“基于文化线路的中国苗疆走廊研究”“基于文化旅游的中国苗疆走廊研究”“基于民族关系的中国苗疆走廊研究”“基于国家战略的中国苗疆走廊研究”“基于文化传播的中国苗疆走廊研究”等等。三、“中国苗疆走廊普及读本”,包括“图说中国苗疆走廊”“中国苗疆故事”“中国苗疆走廊纪行诗文选编”“苗疆走廊与贵州历史”等等。四、创办一本“中国苗疆走廊研究”学术集刊。

做大做强苗疆走廊的学术研究,才能做大做强苗疆走廊的旅游资源开发。从大学调到省旅游发展委工作,从学者转身为旅游管理工作者,我一直在寻求我的学术研究与贵州旅游的结合点,如何充分利用我的学术资源为贵州旅游产业发展服务。简单地说,就是如何用文化来丰富旅游的内涵?如何将贵州文化与贵州旅游深度融合起来。因此,无论从个人的学术兴趣,还是由我的本职工作而言,我目前最关注的是“苗疆走廊”和“盐油古道”。这两个东西,既是贵州的大学术课题,亦是贵州的大旅游产品。

关于苗疆走廊旅游资源的开发和规划,我的初步想法是:以古驿道为基础,辐射古驿道沿线周边5公里范围,进行整体规划。包括古驿道周边5公里范围内的传统村落、寺庙、古桥、营盘、集镇和其它自然、人文景观等等。以现存古驿道为基础,采用多种方式连接断续的古驿道,以支路形式通向周边5公里内的景观景点。按历史文献的记载,重建古驿站,在驿站周边建造民宿民居,作为徒步旅游的补给站和休息站。搜罗历代文人的文学作品,镌刻在其创作地点,供游人观摩欣赏。整理沿线各地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中展示,供游人体验。

我们的目标:在贵州层面,将“苗疆走廊”与“盐油古道”打造成贵州的大旅游品牌和大学术品牌。在西南层面,将“苗疆走廊”打造成与“茶马古道”“蜀道”相提并论的文化品牌。在国家层面,将“苗疆走廊”纳入“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打造成河西走廊、岭南走廊、藏羌彝走廊相提并论的走廊文化品牌。在国际层面,打造世界上最长的徒步文化旅游线路,打造国际山地文化旅游带,申报世界文化线路遗产。

(本期特约撰稿嘉宾汪文学博士,现任贵州省旅游发展副主任。)


主编手记

古驿道上典型的古徽居民宅


多方参与构建“苗疆走廊”文化旅游品牌

王小梅

“苗疆走廊”指的是1291年元朝开通连接湖广(今湖北、湖南)横穿今贵州十几个县后通往云南昆明,再西行走大理经腾冲出缅甸的一条古驿道。自2012年贵州大学人类学学者杨志强等首倡“苗疆走廊”以来,在省内外学术界引起强烈反响。目前学术界已形成共识,列入中国的“五大民族走廊”(藏羌彝走廊、河西走廊、南岭走廊、武陵走廊、苗疆走廊)。

苗疆文化走廊起自湖南常德,沿沅江经沅陵、晃州(今新晃)进入贵州,接着经镇远、偏桥(今施秉)、黄平、新添(今贵定)、贵州(今贵阳)、普定(今安顺)等地入云南,经曲靖等地至中庆(今昆明)。连接30余县市,是一条近3000里长,约9万平方公里的区域,有3000余万人口及20多个民族分布其间,是“南方丝绸之路”的主要线路。

自古驿道开通以来700多年间,“苗疆走廊”不仅一直是连接中国内地区与西南边疆,横亘湘、黔、滇三省的交通大动脉,也是中国古代进出东南亚和南亚的著名陆路国际通道;这条道路勾连的中印两国是当今国际公认的最活跃的两大经济实体,沿线经过及辐射10余个国家,有30多亿人口及100多个民族分布其间。

早在公元前后两汉时期,贵州地区就和中原发生了密切的接触。中原国家政权也曾深入到贵州腹地,征服了“夜郎”“且兰”的地方少数民族政权,设立郡县进行统治。但客观上看,在苗疆文化走廊开通前,以苗岭山脉为中心的贵州地域处在数省的边缘地带,长期被视为一块“蛮荒之地”。元代开辟了苗疆文化走廊以后,贵州在西南地区地缘格局上的重要性急剧上升,为做好这条道路的建设,明朝于1413年设立了贵州省,如此一国为一条驿道而专设一个省级单位这样的事例,在世界历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苗疆文化走廊既是本土各少数民族与汉民族在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不断融汇、发展而形成的多文化走廊带,又是历代王朝控制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和谋求与东南亚区域各国政治、经济往来的一条“国家走廊”。

苗疆文化走廊除了东由湖南起经玉屏自治县横贯贵州而西出盘州进入云南,一路串起十几个县(市)之外,沿带状辐射周边的几十个县,形成了一条带状的走廊区域,文化遗产丰富,各民族文化形态富集,多元文化活态互动,融合发展。贵州段沿线所辐射带状周边的森林覆盖率高,山川河流纵横交错,文物古迹甚多,古驿道的不少路段,石拱桥仍保存有遗存和遗迹,还有不少的庙宇、寺院和独具建筑风格的古村落星罗棋布。这些都是极为精彩的文化遗产景观。此外这条走廊带除了居住有汉族之外,还居住有众多的少数民族,他们的风情习俗、节日庆典、祭祀礼仪、歌舞戏曲、工艺制作等等,不仅原生性浓而且内涵丰富。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文物考古部门在这条带状走廊区域进行的科研和基本建设考古发掘,出土文物就有不少两汉时期、唐宋时期及元、明、清时期的精贵文物,整个走廊的不可移动文物、古迹甚多,原古驿道的不少路段、石桥、驿站仍有遗存和遗迹。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仅省级名录与上升为国家级名录的就有近千项,可谓文化遗产资源富积,是申报世界线形文化遗产、重塑贵州文化自信的重要支撑,同时也将为建设多彩贵州民族文化强省作出重要贡献。

这些文化遗产都是巨大的、不竭的、国际性的文化旅游资源,更是贵州融入“一带一路”开展“民心相通”的桥梁和纽带,是把“苗疆走廊”打造成国际文化旅游带坚实支撑。

贵州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还相对比较欠缺,居于对苗疆走廊文化价值的研究和旅游开发价值的思考,苗疆走廊完全可以打造为贵州文化旅游新名片。贵州旅游发展副主任汪文学在政协贵州省第十三届委员代表大会委员提案提出《关于将千里“苗疆文化走廊”打造成国际文化旅游带与申报“文化线路”世界文化遗产的建议》,引起构建千里苗疆走廊国际文化旅游带,打造贵州文化旅游新名片的热议。


 



贵州日报小梅访谈全媒体工作室




2017年1月11日,贵州日报《文化遗产》专刊创刊,由贵州日报小梅访谈全媒体工作室运营,半月刊,每月双周周三见报。


执行主编  王小梅


标签: # 苗疆 # 走廊
声明:伯乐人生活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tt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