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看《小时代》、《前任3》怎么了小镇青年不该为你们口中的烂片背锅

01-09 生活常识 投稿:浮生若梦
喜欢看《小时代》、《前任3》怎么了小镇青年不该为你们口中的烂片背锅

小镇青年就喜欢国产商业电影?


略带悲怆的音乐响起,这边男主孟云穿着至尊宝的衣服在广场上一遍遍大喊“林佳,我爱你”,另一边对芒果过敏的林佳疯狂往嘴里塞芒果,泪流满面。蒙太奇的剪辑中,男主在众目睽睽之下被警察拖走,女主因过敏而昏厥倒地,他们之间的爱情也划下了休止符。


这段狗血的剧情出自最近炙手可热的电影——《前任3:再见前任》。然而,就是这部在人们看来没有技术含量、充满槽点的爱情片,却获得了资本市场甜蜜的回报。


根据艺恩电影智库的最新数据,《前任3》上映15天,累计票房已经突破了16亿。猫眼专业版在1月10号预测,《前任3》总票房将突破19.78亿。这把同档期的美国大片《星球大战8:最后的绝地武士》甩在身后,就连有冯小刚背书的《芳华》也要甘拜下风。


不出意料,和以前那些所谓的烂片一样,《前任3》在文艺青年聚集地豆瓣只获得了5.9的分数。有自视清高的豆瓣网友说,《前任3》一文不值,应该打0分。

图片来源:豆瓣

类似《前任3》这样的电影很多,比如《小时代》系列、《战狼2》、《捉妖记》都获得了很高的收益。这些看着没有营养,看完难有回味的电影,在好莱坞有一个专业的名词——爆米花电影。


崛起的小镇青年


许多制作精致、口碑良好的经典电影惨遭票房滑铁卢,这类看似没营养的电影却向着千亿“钱”程狂奔而去,这是为什么?


来自三四线城市的人们贡献了最多的票房,小镇青年成了这场饕餮的一个注解。


《前任3》超过50%的观众来自三四线城市,只有10%左右的观众来自一线城市;《前任3》的观众有60%为女性,44%的人小于25岁,64.5%的人学历为本科以下。来自猫眼和淘票票的数据描摹出了《前任3》的观众画像。


这颠覆了许多专业人士的认知。电影数据分析师武剑说,该片从上映首日到现在,每天票仓分布都是一二线城市远低于均值,三四线远高于均值。这和以往电影口碑从一二线城市往三四线城市传导的规律完全相反。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2015年《捉妖记》的票房高达24.39亿,其中小镇青年对影片的票房贡献超过了8成;2016年 《美人鱼》再次获得了小镇青年的热烈追捧,其票房一骑绝尘,荣升第一部票房超过30亿的国产影片;2017年《战狼2》的票房突破56亿 ,杀进了全球电影票房TOP100的行列,其80%的票房来自二线以下的城市。



一时间,国产电影似乎都要看小镇青年的脸色。小镇青年为什么会涌入电影院,成为国产商业片的拥趸?


主观上看,小镇青年拥有旺盛的娱乐需求,他们也渴望像生活在一线城市的我们那样,周末去798看个展览,去三里屯酒吧过夜生活。然而,小镇的娱乐生活往往较为匮乏,看电影成为许多小镇青年的娱乐升级方式。


再者,小镇青年他们喜欢简单、直接的剧情,《前任3》等影片恰好迎合了他们的内心需求。在快手、抖音这些小镇青年所青睐的APP上,女子哭到颤抖大妈在旁淡定扫地;前任们在影院偶遇大打出手等视频,演绎的都是小镇青年观影后的情感共鸣。


对过往国产电影的调查数据显示,在三线及以下城市,“陪伴观影”是重要的观影动机。“小镇是熟人社会,小镇青年在交往中比大城市的人更讲究人情世故。”天津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张宝义告诉周刊君。


客观上看,在线票务如星火燎原般迅猛发展、不断下沉,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根据猫眼电影披露的数据,早在2016年,三四线城市电影票务的线上化率就分别达到了81.3%和77.5%。这与一线城市83.9%的购票线上化率相差寥寥。


另一个一直不被发觉的原因是,小镇青年成为中国电影新增量的过程,与中国房地产的快速发展有着非常隐秘的联系。


自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每年商业营业用房新开工面积迅速提高到了2亿平方米,中国电影票房也随之突破百亿门槛。我国的银幕供给亦逐年增长,2017年是中国电影值得纪念的一年:全国电影银幕数超过5万块,超越美国,成为全球银幕数量最多的国家。这一进程中,商业地产不断向三四线城市特别是县级市渗透,影院数量、屏幕数量持续膨胀,小镇青年轮番登场。


飘摇的中国影市


正是小镇青年大举进入影院,使中国电影摆脱了2016年断崖式下跌的境地,迎来了曙光。相关电影投资方终于走出阴霾,在股票市场等金融领域大快朵颐。


回溯2016年国内电影市场的拐点,似乎是从3月上映的《叶问3》开始的。它用疯狂的票补和大规模的票房造假,引起电影局高层震怒。构成影片虚假票房的3200万元不被计入票房,负责该片发行的“大银幕”公司在一个月内被责令暂停新的电影发行业务,73家影院被通报批评,3家电商被严重警告,其背后金主快鹿集团也深陷上亿元的兑付危机。受该事件影响,中国电影市场的“钱”规则——票补戛然而止,一夜间中国电影和中国观众消费能力被打回原形。


《叶问3》引爆了中国电影的危机


2016年中国电影至少6个月单月票房同比下跌,国庆前甚至数次出现单日票房不足3000万的极寒点。最终2016年总票房以440亿收场,距离年初信心满满的600亿票房差距甚远。


历经了2016年的急刹车,中国电影一面消化泡沫,一面在不断下沉的市场中挖掘新需求。2017年电影总票房终于回暖,达559.11亿元,这也让我们重新审视小镇青年在中国电影产业中的作用。


一个难以回避的问题是,这种由小镇青年推动的票房高增长是否可持续?


“中国电影市场仍停留在粗犷的阶段。”中国电影集团公司译审周铁东告诉周刊君,这是他几年前对中国电影市场的判断,遗憾的是这种状况现在依然适用。


实际上,上座率和场次人均不足,始终是悬在中国电影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绝大多数国产电影都在赔钱赚吆喝:仅冠亚军《战狼2》和《羞羞的铁拳》两部电影就占据国产电影总票房的26.1%,去年总票房前8名的国产片贡献了全年电影总票房的50%,数百部国产片仍深陷亏损泥潭。


人们观影欲望降低的最重要原因就在于体验不好。当票房的接力棒从一二线城市交接到三四线城市的时候,中国电影的内在品质却没有跟上,资本仍在追求所谓的爆款。


信哲影业CEO赵哲在微博中抒发了自己的无奈之情:很多起初被认为很牛的剧本拍出来的电影往往赔得一塌糊涂,被认为很烂的剧本拍出来的电影反而票房大卖。这,就是市场,这就是观众的选择。


这感慨也说明,现在的中国电影市场依然浮躁,还有意愿也没有能力拍出品质稳定的影片。如果中国电影没有足够所谓能力来处理这个问题,却把小镇青年视作中国电影内在品质不足的“替罪羊”,这是不负责任的。


“中国电影市场没有给小众诉求以空间,还没有建立起完备的生态体系。”周铁东建议,中国电影市场应该划分层级,学习欧美建立艺术院线,让商业片、文艺片都能登上大荧幕。中国电影要创作出既养眼又养心还养脑的好作品。我们需要时间,需要积累,需要建构,更需要解构,将目前不知归处的无数涓涓细流汇成汹涌大河。


从电影大国到电影强国,我们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声明:伯乐人生活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tt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