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8.7,这部超牛逼的电影在国内上映了

01-07 生活常识 投稿:若隐若现
豆瓣8.7,这部超牛逼的电影在国内上映了



实在没料到,《三块广告牌》竟然在国内院线上映了。


这部作品很可能会在过两天举行的90届奥斯卡颁奖礼获得最佳影片。截止目前,在豆瓣评价也很高,超过10万人打出来的分数是8.7。我个人觉得它值得更高的分数。


不过,看起来它不太符合主流观众口味,排片也少得可怜。如果你想看,我建议你抓紧时间,说不定很快就下线了。


花边君


《三块广告牌》:放下成见,才能互相理解

作者 / 玛格



美国小说家奥康纳,写过一篇名为《好人难寻》的短篇小说。


故事中,祖孙三代乘车前往外地。途中,老太太心血来潮,想寻找故地,吩咐开车的儿子改道。结果一家人的命运急转直下——岔路上,他们遇到通缉犯,惨遭毒手。


讽刺的是,出发前,老人曾提起通缉犯的新闻,但没有人真正在意,仿佛他们早已认定,罪恶是另一个世界的事,与平头百姓无关。


然而厄运就这么骤然降临了。


除了讲述世事无常,小说还营造了模糊的人物立场。受害的一家人并不讨喜,冷漠,虚伪,说着浅薄的片汤话,反倒是罪犯思维清晰,发言深刻。更匪夷所思的是,老人临死前,竟然称呼罪犯为“我的儿子”。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这难道不是一种“三观不正”吗?


《三块广告牌》就呼应和解释了这个问题。




片中,一位广告小哥开小差,读的就是《好人难寻》。这本书的亮相不是偶然,而是一种提示和映照,因为紧接着,小哥接到工作,要把三块几近废弃的广告牌,租用给米尔德雷德女士。


几个月前,米尔德雷德与女儿大吵一架。女儿临走前赌气地说,希望自己在路上被人强暴。母亲强硬表示,她也这么希望。


谁都没有想到,女儿真的出事了。就像《好人难寻》里的倒霉家庭一样,这对母女也遭遇了命运开的残酷玩笑。


几个月过去,案件没有进展,绝望的母亲只好通过租用广告牌扩大舆论,向警察抗议,为此不惜与整座小镇对抗,还把警察局长威洛比和警员迪克森卷了进来。



电影的主要情节,就围绕着她和两个警察之间的冲突展开。人们怒气冲冲,矛盾不断升级,终于激化至全盘破裂的地步。然后,在一地的碎片里,故事迎来层层转折。


按理说,人们说话做事如此简单粗暴,观众应该很容易猜到情节的发展,但为什么故事能一而再、再而三地出乎我们的意料呢?


也许是因为,影片强调了人与事的复杂,展示了其中的无数灰色和切面。


比方说,米尔德雷德是个失败的妻子和母亲,她不苟言笑的脸上,写满了冷漠、乖戾和悲情,但这样的一个人,会为了女儿的事赴汤蹈火,也会帮助昆虫翻身,与小鹿聊天,用拖鞋模拟对话。她确实粗暴顽固,同时富含一往无前的勇气,和不易被人察觉的细腻的温柔。


迪克森就更加自相矛盾了。他满身都是缺点:暴力倾向,玩忽职守,歧视少数群体,还是不折不扣的妈宝男,这种人如何有良心?但他的确有可取之处。用局长的话来说,本质上,迪克森是个好人。



三人冲突中,局长像个调停者。他能发现人事的复杂,所以对米尔德雷德好言相劝,也看到了迪克森内心深处的正直。比起另外二人,他更擅长疏导人心,即使死后,其影响力依然在发挥作用。


有一处关于局长的细节,非常令人敬佩。迪克森有个广为人知的黑历史——虐待有色人种,人们纷纷拿这件事加以嘲讽,只有局长一个人坚持说,没有切实证据证明这件事的真实性。对无法确认的事件,他就不妄加评判。


与此同时,局长本人的去世,也构成了难以评判的复杂事件。许多人想当然地认为,是米尔德雷德用广告牌逼死了他,却不会想到,他的死亡是数个因素合力造成的。


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片中处处是复杂之人,处处是复杂之事。这些灰色和切面,庞杂的不确定因素,随着事件的进行不断摇摆,随时相接,随时互斥,造就了情节的峰回路转。



而峰回路转的结果就是,乱糟糟的关系被捋顺,和解成为可能。


女主角前夫的新欢,一个看起来头脑简单的花瓶,说出了提纲挈领的金句:愤怒不得宣泄,只能酝酿出更深的愤怒。纵观全片,几组角色因愤怒而对立,也因为抛开了一部分愤怒而握手言和。


尤其戏剧性的一幕,是女主角上一秒还在咄咄逼人,下一秒,就因为目睹了一次猝不及防的吐血,脱口唤出“baby”。当复杂与复杂相遇,总有些共同的脆弱和坚持,促使人们沟通和互助。


看到这里,《好人难寻》带给人的疑问跟着有了答案。


奥康纳曾说,对于耳背的人,你得大声喊叫他才能听见;对于接近失明的人,你得把人物画得大而惊人他才能看清。由此可见,小说的“三观不正”和阴暗暴戾,是艺术化的夸张,用以警示世人,好人确实难寻,因为纯粹的好与坏根本不存在。极端状况下,对立的双方甚至能产生共鸣。


《三块广告牌》也是如此。两部作品看上去都很暗黑,实际却克制地治愈着人心。它们没有歌颂阳光和大海,也没有赞美修行和劳作,而是走向反面,通过展示冲突和暴力,声势浩大地揭示复杂,鼓励人们抛开成见,互相理解。



虽然有所夸张,但两部作品着重刻画的混沌局面,十分接近现实生活。


现实中,我们非常善于给人们贴标签,比如圣母、绿茶婊、杀马特、直男癌、熊孩子、油腻中年……刷到热门事件,就一边倒地划分正反派,看到小说的剧情梗概,就大呼“毁三观”,甚至看到饭局的片段,就往每个人身上套用角色。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作为看不到全局的路人,我们很难确切知道。但黑白分明的评判,倒是极可能抹杀人事的可能性。与其互相审判,不如学习警察局长就事论事的态度,或者像电影末尾的主人公那样,一边乐观地求同存异,一边悲观地掺入几分戒备,为事态留出转圜的余地和空间。


因为生活中没有那么多想当然。就像片中的案件,也许明天就会告破,也许永远不会水落石出。就像结盟者坐上同一辆车,有了共同的方向,依然迷茫地说着“我不确定”。


不确定前方如何,不确定是否会再度针锋相对。


'我们可以路上决定。'他们接着说。


这句意味深长的双关,是在说旅途行程,也是在说漫漫人生路。也许你会觉得,这太虚无了,可世界变幻无常,人性好坏难辨,保持悬而未决和见机行事,何尝不是一种明智且负责任的做法呢?


标签: # 广告牌 # 复杂
声明:伯乐人生活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tt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