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围的日与夜》票房极差,十年后,我还是想把它夸上天…

01-06 生活常识 投稿:眉温如初
《天水围的日与夜》票房极差,十年后,我还是想把它夸上天…


如果你最近比较郁闷,那么这部电影可能会让你舒服一点。但如果你不是文艺片爱好者,可能会睡着:《天水围的日与夜》



2007年7月,香港,天水围。在天水围的一间小屋里,乐观的贵姐和儿子相依为命。


在超市工作的贵姐,每天的生活半径就是超市和家;儿子刚刚中学会考完毕,正在等待成绩放榜。



和两母子同住一栋大厦的,是孤僻的独居阿婆。


为了打发时间,阿婆在超市找到一份卖蔬菜的工作,也因此结识了贵姐。




阿婆和贵姐两母子,就这样在偌大却拥挤的天水围结下情谊,在平凡而刻板的生活中,温暖着彼此…



要不是小时候看过女主角鲍起静的几部电视剧,我真以为这是一部纪录片。


没有剧烈的矛盾、没有华美的视听、也没有可以拿来装逼的文艺旁白,这部电影就像是一杯白开水,索然无味…



然而就是这么一部电影,在豆瓣获得8.5分,Imdb7.5的高分之余,还在2008年的香港金像奖上收割了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最佳编剧四项重量级奖项。


据说,有评委嘉宾表示:如果《天水围的日与夜》不能拿奖,我将不再出席香港电影金像奖!



可是,在电影筹备阶段,它不仅因为资金问题差点无法开拍,在电影排除万难上映后,一百万的投资,只收获了十万的票房…时至今日,对这部电影的评价仍然两极分化…

 

有人说,这是导演许鞍华迈向大师的作品;也有人说,电影之所以是电影,是因为导演创造视听语言和写故事的责任,一旦放弃了,就不是一部好电影。



天水围,一个听上去有点浪漫和文艺的地名,位于香港元朗。原本是元朗的一个围村。


1998年,香港在天水围大量兴建公共房屋。此后,数以万计的人口涌入天水围。



在天水围居住公共屋邨的人,大多是内地新移民和香港低收入群体,很多家庭都依赖救济度日,因为语言和收入限制等因素,天水围滋生出了许多严重的社会问题:自杀、家庭暴力、童党...

 

2004年4月11日,天水围的公共屋邨天恒邨内,一名无业汉斩死妻子及两名年幼女儿后,自杀身亡;(这宗案件后来也被改编为许鞍华的电影《天水围的夜与雾》)



2006年,天水围三名中年女性在屋中烧炭自杀。这三个人中,一个有虐儿记录,其余两个则有精神病史;

 

2007年10月14日,天水围再度发生伦常惨剧,一名领取综援的新移民家庭,丈夫患上鼻咽癌在医院留医,患精神病的妻子用绳索捆绑一对12岁及9岁的子女,从24楼掷下,自己随后亦跳楼,3人当场死亡…

 

悲剧的一再上演,让天水围背负了一个沉重的外号:悲情新市镇。



2004年的灭门惨案发生后,许鞍华决定走进天水围,了解真实的情况,她想知道:天水围究竟怎么了?

 

令她惊讶的是,真实的天水围和她想象中的样子完全不一样。



许鞍华说:我以为那里雾气沉沉,但不是,我看到的天水围的人特别有活力,很多年轻家庭主妇都染头发,穿A货的名牌T-shirt买菜,比我住的北角要时髦、漂亮...

 

许鞍华忽然意识到,她可以拍一个关于天水围的故事。这个故事里的天水围不需要有血腥、不需要有悲剧、纷争,甚至连对白都可以不用多说,用生活的琐碎,展现这里的真实与平和。




很多人都不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有两个香港,一个是电影和TVB镜头下的香港:川流不息的人群、繁华热闹的街道、奢华的豪宅...

 

另一个香港则是这样的:拥挤的空间、发烧的房价、内地新移民问题、通货膨胀…


两个香港,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无法分离,都是真实存在。只不过,我们总是更愿意看见那个繁华香港,而对另一个困窘香港视而不见。

 

《一念无明》中香港人的生活


时隔十年,我再看这部电影,才注意到英文译名《THE WAY WE ARE》:我们存在的方式。

 

贵姐年轻时努力挣钱,供两个弟弟上学。但是当她老了之后,却只是住在简陋的房子里,而弟弟们则住着别墅、开着好车...这就是贵姐存在的方式。




这样的设定,在别的导演的镜头下,也许会演变成类似“姐弟失和”、“独居老人孤独自杀,向社会无声控诉”的主题,但是电影却放过了这些可能产生矛盾冲突的地方...



许鞍华说:我并没有希望能够获得什么奖,更不奢望挣钱。只要大家能够讨论起这个地方,关注起这个话题,作为导演,我就觉得,挺好的。


在香港,在以商业价值为第一目的的香港,在这座通常被认为“物欲横流”的城市,像许鞍华这样的导演,像《天水围的日与夜》这样的电影,已经不多了。




标签: # 天水 # 香港
声明:伯乐人生活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tt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