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全世界的老人都被骗子盯上了

01-05 生活常识 投稿:何必去打扰
为什么全世界的老人都被骗子盯上了


■文|市井财经 袁榭


大家看到铺天盖地的“神药”、“神奇保健品”、“一本万利投资”,多半正常的人都会第一反应:这是骗老人的。这样的印象完全没有错,而且是全球普世皆同。


先看华文世界中的富国,2018年3月,新加坡官方以诈骗罪判处一个55岁女子十年徒刑,犯人的作案方式是老掉牙的“尼日利亚王子”骗局和庞氏骗局的组合。先用“我遗产被冻结,给我打钱以后分你一份”骗取受害者转账,然后用一部分不法所得小额支付之前打过钱的受害者。手法虽老收效不少,一网下去就能捞着22个受害者和174万美元的净收益。

 

再看日本。按日本警察厅2015年的数据,单是当年上半年,65岁以上的诈骗受害者就有5408人,损失金额至少182亿日元以上。以日本的人口与经济体量,单纯的看这些数字实在微不足道,显得日本人赚钱有道不太欺老弱。但如果纵向对比日本的最近几年的诈骗记录,这个数字的涨幅就显得骇人了:在五至十年之前,每年65岁以上受害者的数字并不超出550人。

 

最后看再英语世界,被公认的发达国家标杆的英国。同在2015年,据英国的NGO统计,有一半以上的65岁老人,有被骗棍骚扰过,有三分之一以上损失金额超过1000英镑。美国的类似NGO也在当年对本国老人有过类似调查,结果发现美国36.9%的老人在五年内被各种骗局和“神药”骚扰过,当年被不法骗局与“有欠善意的财务安排”等汲走的金额在364.8亿美元左右。


为什么老人容易被骗?

 

为何骗老人的案件数目陡增几乎是个地不分东西南北的普遍趋势?原因无他,因为骗老头老太在成本收益比,实在是太吸引人了。社会老龄化是各个世界趋势,而老者几乎是天造地设的肥羊备选。

 

首先,老人不管受教育程度如何,在65岁之后不可避免会遭遇认知功能与记忆的衰退。2017年美加两国的医学与公共卫生研究者,共同研究发现,即使在认知功能在健康标准以上的老人,十八分之一也很容易在骗局中上钩。在2015年美国《老年痴呆医学杂志》上,研究者发表成果显示,个人的全景识别能力、视觉处理速度、空间视觉能力、情景记忆能力、事件记忆能力,与受骗可能性都有显着负相关。但老年人的这些认知机能注定会衰退,只是速度不同,所以老年人注定是受骗可能最高的人群。


老年痴呆初期患者极易上骗子的当

 

其次,在认知衰退的基础上,全世界老人都有孤独问题,只分程度轻重。时至今日,几乎所有可以负担得起的国家,老人都会选择不同程度的独居——因为几乎所有人都会发现四世同堂的共居生活对每隔代人都不是个愉快的体验。但独居老人多数肯定得财务自理,这样就让骗棍们容易下手,发现“轻信”的目标——其实就是认知衰退相对严重的老人,不能在言谈举止上一眼识别出他们的机诈。2014年美国对老年受虐待与被照料不周的研究发现,在考虑进全景识别能力衰退的因子后,老人的孤独程度与受骗可能性有1.5%的正相关。前述2015年英国统计的发现之一,是英国受骗老人49%是75岁以上的独居老人、17%与家人朋友的联系频率低于一周一次。

 

另外,最重要的是,骗老头老太实在是比抢银行划算很多的买卖。正如一部香港老电影中的海盗所言:“这是劫船,你以为是搭船?我要揾命去搏咯!”但是诈骗,尤其是骗老头老太,对职业犯罪界简直是上ATM取钱般理想:不用玩命,不怕报复,只消有些许耐心,收益并不低于打劫。就算老人们发现自己上当,很可能不会报案——报案率按英美比例在十五分之一到三分之一之间,在其他民德不如的国家只会更低。并且骗老者的“蔓延效应”更低、吸引的外界注意更小。在犯罪学上,其他类型的财产犯罪受害者有相当可能以犯罪来弥补损失,此为“犯罪的蔓延/扩张效应”。但老头老太就算被骗得哭天,最激烈的举动更大可能是上吊,并非铤而走险,而自杀老人几乎不会吸引多余注意。

 

所以当下,已经形成了成熟的有组织犯罪团伙,骗老人已经发展出二级市场。英美等国的罪犯中,已经出现买卖“老年肥羊名单”,即最可能上当的老年受害者名录。2014年3月,英国东苏萨克斯郡警方的一次突袭就查获近14万人的“肥羊名录”,英国的贸易规制部门在2014-2015年内从警方多次突击逮捕中,累计收查出了50万人的“肥羊名录”。而美国的有组织犯罪研究者称本国地下流通的“老年肥羊名录”至少在三百万人的量级以上。


在犯罪全球化的今日,“来信骗”也不例外。图为2018年3月底特律华裔魏清雨(音)与朱信丰(音)因诈骗老人被捕


世界各地老人如何被骗?

 

当然,骗老人虽是全球“风尚”,具体骗术就因地制宜。

 

在中国,骗子下手的心理弱点其实不是贪婪,而是绝望。毕竟若以“自古以来”视角看,中国可是公元二世纪孔融老师发现了“父母其实是为了自己打炮爽歪才生育”的犬儒主义之乡。在中国,一直有重亲情的传统:每代父母辈公开承认“养儿防老”,生育是防老和固定资产避险的投资;华夏大地世世代代的子女辈,都默认孔融的犬儒主义观点。

 

在日本,骗子下手的心理弱点却会让中国人吃惊:是父母与祖辈对儿孙辈的亲情。中国人爱嘲笑日本老龄化、空巢化,但犯罪数据却无可辩驳地证明了,日本家庭的亲情纽带观念足以傲视东亚。日本最常见的电信诈骗手段是“是我、是我”的骗局,此骗局是“哩滴鹅几在窝萌手上”的进阶版。诈骗集团利用老人对儿孙的亲情,给老人打电话,谎称是老人的儿孙,交通肇事导致他人受伤等。要求老人即刻汇钱到某个账户,否则被报警则要坐牢。由于打电话的人通常用哭声,也不说姓名只说“是我,是我”,令老人无法判断电话对方是否自己的亲人。之后又会有自称律师在电话中指明要解决问题需要钱,马上把钱汇到指定的银行账户,令方寸大乱的老人乖乖上当。2017年日本针对老人的电信诈骗案件达8475起,被骗金额203.4亿日元。涉案数量占当年日本全国电信诈骗案总数的近一半,涉案金额则超过一半。



日本报刊劝诫读者警惕“是我、是我”骗局的漫画

 

在美国,骗子下手的心理弱点是信任程度,不管是轻信还是狐疑,都能找到破绽。按2012年美国保险业界与执法者的共同调查结果,文化程度低的70岁以上独居女性容易轻信“中大奖”骗局,55-62岁、收入与受教育程度更高的已婚男性容易轻信“独到投资机会”骗局。而富裕阶层容易轻信“海地风灾”骗局,看到善款募捐就打钱——毕竟老辈美国人不像当代中国人,还不适应连这种公益都是骗局的美丽新世界。

 

美国老年身份盗窃受害者大多数是接到假称银行、福利部门的电话,称将重新发行信用卡或医保卡、健保卡,出于对这些权威机构的信任不疑,将个人关键信息交给骗徒。美国的“神药”老年受害者,大多不是对健康保彰的前景绝望,而是轻信了“神效减肥药”、“最新肉毒拉皮”的吹嘘。

 

美国的“安利”老年受害者,上钩的原因就更独到:按FBI官网的解释,是因为至少在1970年代,美国人还在教小孩彬彬有礼毋躁毋怒,所以老年受害者接到电话推销时,因为太讲礼貌以至于不好意思直接挂电话。按美国诈欺犯罪研究者的说法,本国犯罪界的“肥羊名单”也是按类似方式攒出来的:从电话推销公司买来不直接挂电话的名单、从各种杂志订阅商与购物网站买来“给赠品付钱”的记性不好顾客名单、从求职网站买来老年求职者名单、从医院买来老年患者名单。交叉比对后再对潜在目标做金额5-10美元的小额诈欺试探,若是目标咬钩,即使骗子不继续骗局,也可以将“肥羊名单”转卖给业界同行。


垃圾广告与邮件,不管是实体的还是电子的,最好提醒老人不要打开

 

尽管骗术千变万化,要防止老人被骗,整个地球现在只发现一条真实可信的方法:就是子女辈必须明确表态,在不贪图父母、祖辈积蓄的前提下,实质接管老人的大宗支出。爹妈和爷爷奶奶总是会上当的,但多一点坦诚与关爱,可以防止老人被骗得精光。


--全文完--

标签: # 老人 # 骗局
声明:伯乐人生活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tt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