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证一张战死在南京街头的日军照片

12-31 生活常识 投稿:仙醉红颜泪
寻证一张战死在南京街头的日军照片

2018年5月18日,我们南京保卫战战迹寻研团团员、南京历史民间研究者杨再辰老师从网上收到一张日军拍摄于1937年12月南京战役战死在南京一座中式建筑前两个日军墓碑的老照片(7788网图片)。杨老师拿来给我辨认,我立刻认为这是一张拍摄于南京中山东路今天中国第二历史档案(原“党史陈列馆” ),或者是当年“监察”(今属于军事管区)门前的照片。因为照片上没有文字说明,而这两处建筑是1936——1937年在国民主席林森的倡导下建造的几乎一模一样办公大楼建筑,当时称“东、西宫”。一开始时建筑都没有今天的外墙,都是用铁丝网简易的作为外墙。而此阵亡日军照片拍摄角度也没有区别两建筑物的明显标志,所以一时我们都无法准确判断到底照片是属于哪个建筑。


(图一)日军古和田吉一、盐见仁郎战死墓碑照片呈现有中式建筑及门前铁丝网护栏。


(图二)原党史馆,今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门前有铁丝网及矮树木。

 

(图三)原监察。这里和党史馆的建筑几乎一致。

 

 我当时和杨再辰说“这张照片太珍贵了!它是目前为止南京保卫战巷战中唯一一张证明被国军击毙有日军姓名的照片。它再次证明了南京保卫战城破后中山门内明故宫地区国军进行了巷战”。

 中日双方的历史资料都记载了南京保卫战后期城市巷战,但因规模不大,在研究南京保卫战历史时总是被一些学者专家给忽略,就是因为实证不多。早几年我们“寻研团”发现过金陵兵工厂、中华门内外街巷 、明故宫东华门等处巷战遗迹,也曾被媒体采访报道过。但作为巷战证明的照片倒是没有发现,今天的发现很是意外,下面将此照片考证过程说明一下。

 


 (图四)2014年发现南京城南地区遗存巷战证据。

 

 照片上有两个日式墓碑,左墓碑上面写着“故陆军步兵准尉古和田吉一战死之地”,右边写着“故陆军步兵上等兵盐见仁郎战死之地” ,一个是下级军官,一个是士兵。说明这两个日军在此作战阵亡,按照日军作战纪念阵亡者习惯,人死哪就立纪念碑在哪。我们立即开始查找资料,资料显示南京保卫战从中山门突入的日军有两个师团,第九、第十六师团。第九师团第7、第35联队是从中山门南侧城墙300米处炸塌口突入的,按照日军上海派遣军扫荡南京城作战规定:以中山门内之中山东路为界,路南侧(不含中山东路)之午门古物研究所、御道街、内五龙桥、明故宫机场归步兵第九师团第7、第35联队扫荡;规定步兵第十六师团第20联队(大野部队)负责中山东路以北地区(含中山东路)扫荡。这样第一步确定阵亡的日军应该是步兵第16师团20联队的了,因为这张照片可以断定是中山东路。于是我请常熟抗战研究者吴京昂老师查找阵亡在南京的第20联队阵亡者名单,结果就有盐见仁郎,吴老师说资料没有说明盐见具体死于何地,只是说南京附近阵亡,但没有古和田的名字?也许古和田是随步兵第20联队扫荡的工兵?或者就是20联队遗漏登记的日军阵亡人员。根据日军扫荡南京城注意事项中明确告诫各突入城的部队绝不允许士兵单独行动,必须在下级军官指挥下进行扫荡。所以古和田准尉与盐见上等兵同死一地是符合资料的。那么再具体点,古和田准尉和盐见上等兵又是属于20联队下属哪个大队的呢(日军步兵一个联队下辖3个大队)?据日军军方文件提供,第20联队第3大队青木国雄少佐的部队,配属工兵一小队担任了第一批进入南京中山门的扫荡任务,时间是1937年12月13日上午11:30分正式扫荡,而根据当年紧随作战部队的日本《读卖新闻》同盟社记者12月14日发回日本本土的报导也说明“13日,从中山门左右两侧城墙破坏口突入城内的大野、片桐、伊佐、富士井各部沿着中山路向明故宫方向的敌军心脏部位发起攻击,开始了激烈的巷战。震天动地的枪炮声响彻城内东部一带”“敌人在明故宫第一线主阵地集中火力阻止我军的攻击,进行顽强抵抗”“因为城门附近集中了军政中枢机关,因此敌军在此配置了最为坚固的防御阵地,并部署了拼死抵抗的防卫军”。这些资料都说明了明故宫地区在13日凌晨城破后,守军并为全部撤退,是进行阻击的。

 


(图五)《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61册》记载日军第20联队大野部队入城扫荡时间。

 


   (图六)同册中日军记者报道明故宫激战场面。

 

 为了更好说明这张图,我们再看一张日军随军记者12月13日上午站在中山门城楼上拍摄的入城扫荡部队照片(应该就是第20联队第三大队)。我们从照片中太阳照射人影的角度判断,此时12月的南京时间基本就是上午10时左右。远处城内的战壕还没有填埋(城门前100米处反坦克壕被第三大队工兵填了,日军资料里也有提及),照片右侧“监察”建筑清晰地展现在画面上。而马路上空荡荡的,推测古和田他们是顺着马路右侧向西推进时,遭到右边建筑里(监察)守军的伏击而中弹阵亡的,当然应该还有受伤人员。

 


(图七)1937年12月13日上午,日军随军记者佐藤拍摄的中山门内日军扫荡部队。经过考证,红方框处应该就是古和田战死的地方。我们在“监察”建筑东面墙体上发现大量作战时留下的弹孔。这里由于八十多年来一直都是军政要地,自1949年后又划归军队管辖至今,所以保存的建筑原始面貌比“第二历史档案馆”要更完整些。

 

所以我们根据这个图片再结合看古和田阵亡地照片,就可推论出,第三大队遭到伏击后出现伤亡必然要组织攻击消灭建筑里的中国守军。这样双方必须要交火,交火建筑必然留下弹痕。而古和田阵亡地是“监察”门前?还是“党史馆”大门前的门卫岗亭呢?

 我就用排除法先到了今天的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原党史馆)实地勘察,发现这里建筑上弹痕破损几乎没有。我们认为今天“二档馆”离中山门有1.5公里,第一时间反击入城日军可能性小些,但也不代表古和田、盐见他们就不是在此被击毙。所以下面只有去原“监察”勘察建筑,看看有无战痕,如果有,就可证明这里发生过战斗。

 半个月后,我们团员许晶老师联系好去看原“监察”建筑的军方管理部门。我们进去后首先就到最东边门卫岗亭观察,并为发现弹孔痕迹,然后我们再深入观察里面建筑,就发现凡是东面(迎着日军攻击方向)建筑墙体上有大小不一的弹孔多处(如图),有的在门头上,有的在基座上,有的在门框上,就连大门牌楼基座上都是又修补过的斑斑坑洞。凡是正面影响美观的都修补了,而侧面有的就没有。这就证明了我们先前的推断没有错,第一反击阵地应该是这里,古和田与盐见应该是被国军打死在原“监察”东岗亭的人行道上的。

 


(图八)“监察”南大门西岗亭东面墙体上有大量修补孔洞痕迹,而西、南、北面都没有这样密集的修补痕迹。

 


(图九)基座上的典型弹孔及边沿修复的痕迹。

 

(图十)“寻研团”许晶老师在主体建筑门前左侧发现修复过的弹孔(两个直径8公分左右)。

 


(图十一)“监察”红箭头处就是许晶老师手指位置,照片中可看出大殿中门有焚烧痕迹,满地凌乱,属于日军刚占领南京不久拍摄。

 


(图十二)日军刚占领南京中山东路时,从“监察”通过。

 


(图十三)我与同道验证北岗亭东面墙体下弹孔。

 


(图十四)我在一处弹孔痕迹处观察。

 


(图十五)原建筑红色花砖上也有被打掉的崩裂痕迹。

 


(图十六)中山东路牌楼底座上也有弹孔痕迹遗迹。

 


(图十七)原“监察”牌楼内侧。其底座朝外有弹孔和损毁修复痕迹。背面由蔡元培手书“柔亦不茹刚亦不吐”。

 


(图十八)今天的原“监察”牌楼外侧(不对外开放,属于军管区)。

 

 这张日军阵亡照片经过半个月的资料查找对比、逻辑推理及实地勘测终于有了它基本正确的答案。此照片从另一个角度反应了1937年12月的南京保卫战城破之后部分国军官兵没有投降和逃跑,而是继续进行了最后的抵抗,用自己的鲜血笔笔为我们后人书写下南京保卫战的以弱抗强的不屈精神。一张张不断出现的旧照、一处处南京战场的遗迹发现,它们历经了81年后,好像要提醒这个城市不要忘记曾经为国捐躯的英烈们他们曾经也在这里留下过历史的足迹!

 


(图十九)我所站位置就是当年日军古和田与盐见阵亡的位置,“监察”大门东侧,中山东路北侧人行道。

 


(图二十)经过反复考证,“监察”门前阵亡日军照片的今昔同地对比。  


标签: # 日军 # 南京
声明:伯乐人生活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tt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