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行论5课课后答题

12-30 生活常识 投稿:孤像狗
入行论5课课后答题

 一.又一次介绍了作者寂天论师的事迹,通过寂天论师的事迹,又告诉了我们,这部论点的甚深意义。

二.这部入菩萨行论分论名,论义

  这部《入菩萨行论》“完整无缺”“正确无误”讲了大承的所有教义,所有经纶,在末法时代短暂人生中,我们要讲所有大乘经典,论典,全部了如指掌,恐怕是不现实的,但我们能把《入行论》当做重要的事情来对待,好好安排时间来学习。

1.论名分真实论名和译礼。

真实论名梵语:菩堤萨埵渣呀阿巴达绕,在这介绍了古印度语言本有四五种语言,来宣说论名,译成汉语即《入菩萨行论》分别解说了菩堤萨埵渣呀阿巴达绕在这里由于时间关系末学就不一一说明了,又说了为什么叫《入菩萨行论》,“入”就是加入,趋入的意思,通过学习本轮我们可以趋入大乘菩萨的殊胜行为-------六波罗蜜的愿行当中,所以叫《入菩萨行论》。

论名又说了以什么方式而取名的·取名的必要性,又从三方面讲了梵语的原因

1)经纶是多种方式取名,《解深密经》中列有四种,以地名而取名,以人名而取名,以比喻而取,以意义而取。世间上不管什么东西都有各自的名称,人有人名地有地名等等。同样的道理,佛经有佛经的名称,论典有论典的名称,取名不是无缘无故的。通常而言,命名的方式,有以所说之义,能说之量,作用,地点,眷属,时间与比喻来命名。所说之义,是指以意义来取名,比如:《入菩萨行论》,《十地经》等。由于时间关系末学就不一一说明了。此论是以其中的第一种方式来取名的,是从意义上来取名的。通过学习《入菩萨行论》,使每一个人都能得到佛法的利益,这也是我们此次学习的目的。

2)有何必要呢?一般来说,取名的必要就是理解意义,《愣伽经》中云:“若不立名称,世间皆迷雾,故佛巧方便,诸法立异名。”二是万事万物若是没有名字,世间人就会迷蒙,通过取不同的名字能让众生了知一切万法。在这里说一下,这部论典以所说的意义来取名,还有一个原因----使利根者,一看到论名,马上就知道里面的所有内容,就像智者大师,一看到《妙法莲华经》这几个字,就通达了里面所讲的所有内容。

3)梵语的原因,第一:播下解脱的种子;第二:说明来源清净;第三:忆念译师们的恩德。平时我们学习佛法的时候,对于佛法的来源----上师,一定要以恭敬虔诚的信心来祈祷。

2敬礼一切佛菩萨,!

  这是译师的顶礼句,《入行论》的原文中没有,《入行论》经过三次翻译,这样的论典来源非常清静,内容非常殊胜,词句也相当优美。由于此论属于经藏的范畴,因而按照国王规定的顶礼方式在一切佛菩萨前顶礼膜拜,这是译师所做的顶礼。这里写了国王赤热巴巾为了辨别三藏特意规定:在律藏方面的经论前,应该“顶礼一切智智佛陀”,因为戒律方面的因果非常细微,唯有佛陀的尽所有智、如所有智才能完全了达,诸菩萨和声闻缘觉也无法通彻这样的因果取舍;在经藏或属于经藏的论典前,应该“顶礼诸佛菩萨”,因为大多数的经藏是佛和菩萨以问答方式而形成的,如《文殊请问经》、《弥勒请问经》、《富楼那请问经》;在论藏或对法方面的经论前,应该“顶礼文殊师利菩萨”,因为唯以文殊师利菩萨的敏锐智慧,才能辨别蕴、界、处、缘起等一切对法的概念、数目、定义。

  国王赤热巴巾对佛教的贡献也相当大,他对出家人也非常尊重,看到出家人,他会把发髻铺在地上,让出家人在头发上踏过。无著菩萨在造论时,也是依着赤热巴巾的这种规定对译礼句作了解释。

  介绍了阿闍黎善天是印度的一位论师,他认为以初善,中善,后善可以包括整个这部论典的内容,按照顺序,初善即顶礼句,中善是从顶礼句到回向品之前,后善为回向品来宣说的。

  那波瓦阿闍黎认为造论之因,宣讲六度,感念恩德而作礼这三部分可包括此论,也就是说第一品从“暇满人身极难得”开始。前三品讲了造论之因,中间广讲六波罗蜜多时,回向品宣说布施波罗蜜多,又讲了不放逸品与正知正念品宣说戒律度,安忍度精进度,禅定度,智慧度,每一品都有详细介绍。

  大家注意的是,不要不知善天论师,那波瓦是怎么认为的。不要不知那波瓦是什么意思那就不好了。

\

《入行论释·善说海》第五课串讲     \

\

上一课,上师已经讲了论名,从这一课开始,讲论义。在正式开讲之前,上师讲了学习任何一个论典的四个条件:第一个条件,背诵每部论的颂词;第二个条件,要知道这部论的科判是怎么立的,整部论大大小小的科判在你的心中清清楚楚。第三个条件,不看讲义也能解释颂词的字面意思。第四个条件,对每一品所宣讲的内容或者颂词的大概意思进行研讨分析,不仅要在字面上通达,还要总结它的要义,对每个比较重要的问题破析研究。

同时说明此次用的是无著菩萨的科判

甲二(论义)分三:一、入造论之理;二、所入之自性;三、圆满结尾。

乙一(入造论之理)分二:一、真实宣说;二、讲述宣说之必要关联。

丙一(真实宣说)分三:一、礼赞句;二、立誓句;三、示现谦虚。

丁一、礼赞句:

【善逝法身佛子伴,及诸应敬我悉礼。】

一、 “善逝”指佛陀,“法身”是佛法,“佛子”是僧众, “伴”是一切、所有的意思。

1.  为什么这里的“法身”解释为佛法而不是法报化三身中的法身呢?以印度的梵语来说,“法”是佛法,“身”叫做嘎雅,布顿大师在《入菩萨行论大疏》中解释为聚合,合在一起就是聚合很多的法。什么法呢?教法和证法。这就是法宝。

2.  真正的僧宝指一地以上的菩萨,《智者入门》和《随念三宝经》也是这样讲的。

二、“及诸应敬” 指的是其余应该恭敬的地方 ,“我” 指的是寂天菩萨 ,“悉礼”指的是 都恭恭敬敬的顶礼

【善逝法身佛子伴,及诸应敬我悉礼】

指的是:圆满的佛陀、法宝和所有的僧宝,及一切应礼之处,我在此都恭敬顶礼。 这是作者在论首的顶礼句,顶礼三宝及一切应敬礼之处。

三、 “善逝” 是佛的十种尊称之一

如来、应供、正等觉(遍知)、明行圆满(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关于“善逝”,普明论师认为,由于善妙逝去,因而称为善逝,比如说身相善妙、善净瘟疫、善满妙瓶。】

1.  “善”是很好的、善妙的、非常成功的,“逝”是去,“善逝”是很好地去了。从轮回中以很好的方式已经到达彼岸。 众生代表此岸,如果能够通过善妙之道修持,就可以到达解脱的彼岸,这就是“善逝”的意思。

2.  “善”有很多种用法【比如说身相善妙,善净瘟疫,善满妙瓶。】

3.  如来为什么叫做“善”妙而去呢?【这是从断功德的角度而讲的。】有三种

(1).  〖断除了烦恼障等障碍后庄严逝去,〗 一地到七地之间所有的俱生烦恼障和遍计烦恼障全部断除了 。“庄严逝去” 对照 “身相善妙”

(2).  〖遣除对真如不了知的无明等以后不退而逝去,〗 八地到十地之间的所知障——对真如不了知的一种无明完全断除了。 “不退而逝”对照“善净瘟疫”

(3).  〖清除一切习气以后究竟而逝去〗 依靠最后的金刚喻定,将烦恼障和所知障最细微的习气全部断尽,得到佛陀的果位,称为“究竟”而逝去。 “究竟而逝”对照 “善满妙瓶”

4.  《现观庄严论》中也说:大乘佛子的目标有“三大”,一个是断大,一个是证大,还有一个心大。“断大”指所断圆满,该断的障碍已经全断完了;“证大”(智大)指所证圆满,该证的尽所有智、如所有智完全证悟了;“心大”指大悲心圆满。所以,菩萨度化众生的目的,就是要现前这三种大。

5.  善天尊者则认为,由于证悟了一切所证,因而称为善逝。善天尊者从“证悟”的角度来讲,因为证悟了一切万法的真相,所以叫做善逝。 【总而言之,正因为善妙圆满断证功德或者趋至最胜安乐之地,故而才称为善逝】。

6.  华智仁波切还解释道: 依靠安乐的菩提道,获得了安乐的大菩提佛果,这就叫做善逝。

7.  《菩萨地论》中云:“趋入殊胜处而逝,不退逝故称善逝。”这以上讲的是佛宝。

8.  上师提出三个要求

(1).  一定要皈依或者顶礼佛陀,这是一个佛教徒最起码、最基本的行为。

(2).  一定要看《释迦牟尼佛广传》

(3).  念一些“释迦牟尼佛仪轨”。

四、法身——法宝

【所谓的“法身”,如《宝性论》中云:“当知法身有二种,法界极清净本体,以及依彼之等流,宣说甚深种种法。”】

1.  【当知法身有二种】,

(1).  【法界极清净本体】 法界最为清净的本体,现前最为清净的本体,就称为证法法身。 证法法身就是我们自相续中所证得的佛陀的境界 ,如果每天修行,相续中生起一个菩提心,一个悲心,一个对三宝的恭敬心这就叫证法法身

(2).  【以及依彼之等流】 依靠证悟法性为同类因(等流)而宣说的显宗密宗三藏十二部经,这称为教法法身。 善知识所宣讲的佛法,或者佛陀及后来高僧大德们所留下来的典籍,这些都属于教法法身。

2.  【宣说甚深种种法】

(1).  甚深法: 从二谛而言,抉择圆满的胜义谛、与胜义谛相合的法称为“甚深法”

(2).  种种法: 就世俗谛而言的法叫做“种种法”。为什么世俗谛的法叫做“种种法”?因为世俗谛的种类很多,观待于世俗谛的修法也分很多种,

3.  一切甚深法和种种法是相合于胜义谛和世俗谛讲的,种种教言法门就称为法宝。

4.  真正的法宝,按照大乘《宝性论》的观点来讲,是灭谛和道谛, 灭谛断除了所有烦恼,现前了我们本来清净的本体,叫做“灭谛” 。道谛依靠五道十地的三十七道品,或者依靠方便方法来断,这是“道谛”

5.  〖按照此论中所说,证法的法身是与法界、具二清净无漏的智慧无二无别。〗证法法身,实际上是与如来各别自证所证的法界无二无别的体性,也叫做本性身。

6.  〖教法的法身是指就二谛而言的一切甚深、种种教典法门,这些是法宝。〗 教法法身,是指胜义谛和世俗谛所摄的一切论典和经典,比如宣说胜义谛方面的般若空性,宣说世俗谛方面的因果缘起,如《百业经》、《贤愚经》等等,这些都包括在教法法身当中。

7.  〖由于这些法宝对于善逝如来来说是具足的,因而称“具”〗 上师在讲记中说,在藏文中有个“具”字,但是没有翻译出来。为什么叫“具”?法宝对佛来讲都是具足的,故称之为“具”。

五、佛子——僧宝——〖关于“佛子”,《宝性论》中云:“具信胜乘之种子,生佛与法智慧母,禅乐胎处悲乳母,彼即随佛生菩萨。”〗 佛子是什么呢?就是大乘菩萨,依弥勒菩萨《宝性论》中的教证,其来源有四种根本因。以 “种子、智慧母、胎处和乳母”,代指一个转轮王王子诞生或生存的四个必要条件。这四个条件具足了,就可以逐渐生长成人。

1、四个条件:

(1).  “具信胜乘之种子”指的是 对大乘佛法的信心

(2).  “生佛与法智慧母” 指的是证悟般若空性

(3).  “禅乐胎处” 指的是在等持中安住心不散乱的大乐

(4).  “悲乳母” 指的是对众生的大悲心

2.  〖由于生在如来种姓当中,或者能够成为如来的继承者,因而佛子---诸位圣者菩萨是僧宝。〗 真正的菩萨是生于如来种姓的,声闻缘觉不能够完全承担如来家业,没办法完全承担这样的种姓。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菩萨才是真正的佛子,能够成为如来的继承者。因而“佛子诸位---圣者菩萨”,就是僧宝。所以在《宝性论》和很多大乘经典中,大乘的僧宝就是指菩萨,而且是指登地的菩萨。

如来种姓

如来种姓是以救度一切众生实现自他二利为种姓的。

六、“及诸应敬我悉礼。”

1.  〖于包括僧宝在内的三皈依处,以及虽不是大乘的皈依处,但总的来说功德超胜的声闻、缘觉、亲教师、阿阇黎等,凡是一切可堪为应礼处的对境前,作者三门恭敬作礼。〗 声闻、缘觉、传戒的阿阇黎、亲教师以及大小乘的一些佛塔佛像,包括我们自己上师的舍利塔、遗体、上师生前转法轮的地方、降生的地方、显示弘法利生事业的道场,我们都应该顶礼。

法王如意宝曾经说过:

“我们不仅要顶礼以三宝为主的对境,这里还有很多没有包括的对境,也值得我们恭敬顶礼,尤其是要顶礼令自己获得菩提心或无上境界的上师,如果上师不在的话,应该对他的住房及以前住过、加持过的地方进行顶礼。”

“以前藏传佛教中有位非常了不起的大德——竹钦仁波切,他的上师是顶果钦哲仁波切,在依止上师的过程中,他不仅要顶礼上师、上师的住房,还要顶礼上师的狗、上师的牦牛……”

顶礼

顶礼是法行之一,在修持加行或其他修法时,很多地方都有顶礼;顶礼是折服傲慢的一种殊胜对治;顶礼能够获得殊胜的资粮;顶礼可以清净罪障;顶礼可以遣除造论之前的种种违缘;顶礼可以表明自己是佛弟子的身份等,

顶礼的方式

上等者以见解的方式顶礼 证悟见解,通达真如实相。

中等者以修行串习的方式顶礼

下等者以三门恭敬、五体投地的方式顶礼。

要求:每天早上起来在佛像或法本面前恭敬顶礼,晚上睡觉的时候也是磕三个头,在值得恭敬的对境面前顶礼,其功德确实不可思议。

2.  〖关于这样作礼赞的必要,正如《赞佛功德经》中说:“于本师善逝,虽作微供养,亦趋人天乐,得无死圣果。”〗 我们对佛陀作一点小小的供养,比如说供一盏灯、供一根香,表面上看来微不足道,好像没有什么,但实际上它的功德是相当大的,暂时可以获得人天安乐,最后能获得无上的圣果。

3.  〖作礼赞的目的就是为了成办暂时与究竟的安乐等。〗 作礼赞的目的和必要就是为了成就暂时和究竟的快乐。所以平时经常观想对佛陀、法宝、僧众做供养、顶礼,能够让我们暂时和究竟都获得快乐。

\

思考题:

1、名词解释:善逝 

         善逝从字面上解释是指佛陀,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认为善逝是佛陀的十种名号之一。普明论师认为:由于善妙逝去,因而称为善逝。善是好的意思,逝是去的意思,善逝是很好地去了,是指从轮回中以很好的方式已经到达彼岸。从断的角度解释善逝的涵义又有三点:即断除了烦恼障等障碍后庄严逝去,遣除对真如不了知的无明等以后不退而逝去,清除一切习气以后究竟而逝去。普天尊者从证悟的角度来讲,因为证悟了一切万法的真相,所以叫做善逝。华智仁波切还解释到:依靠安乐的菩提道,获得了安乐的大菩提佛果,这就叫做善逝。《释量论》里讲:善逝是指圆满的自利身,就是已经很完善地度到彼岸,指的是灭谛跟道谛。总而言之,正因为善妙圆满断证功德,或者趋至最胜安乐之地,故而才称为善逝,所有的功德已经圆满了,所有障碍全部清除了,从这个角度叫做善逝。

 

2、按照藏传佛教的传统,怎样学习一部论典才能真正领会其中的意义?

           回答:学习论典的态度很重要,如果最初态度没有摆好,那我们的学习也不一定成功。我们学习任何一个论典,按照藏传佛教的传统首先要背诵论典中的颂词,这是最基本的要求,比如说学习五部大论,一定要背诵它的颂词,这是第一个条件。第二个条件,要知道这部论的科判是怎么立的,整部论大大小小的科判在我们的心中要清清楚楚。第三个条件,不看讲义也能解释颂词的字面意思。第四个条件,对每一品所宣讲的内容或者颂词的大概意思进行研讨分析,不仅要在字面上通达,还要总结它的要义,对每个比较重要的问题破析研究。上师在传承中也讲过如果没有按照以上四个条件做的话,光从字面上简单滑过去,这不叫学习论典,只不过在听传承而已。

 

3、“善逝法身佛子件”中的“法身”,是佛陀的三身之一吗?请具体解释这里的法身。 

“善逝法身佛子伴”中的“法身”,是佛陀的三身之一吗?请具体解释这里的法身”

答:这句话中的“法身”,表面上看是法报化三身里面的法身,但此处有另一种解释:以印度的梵语来说,“法”是佛法。〖所谓的“法身”,如《宝性论》中云:“当知法身有二种,法界极清净本体,以及依彼之等流,宣说甚深种种法。”〗《宝性论》是这样讲的:法身有两种分类,一种为“法界极清净本体”, 佛陀各别自证智慧的对境——一切万十二部经,这称为教法法身(教法)。因此,所谓的“法身”分两个方面,一是证法法身,一是教法法身。

什么叫“证法法身”呢?就是我们自相续中所证得的佛陀的境界,从世俗的角度来讲,大家每天早上六点钟修行,如果这时候你的相续中生起一个菩提心,一个悲心,一个对三宝的恭敬心,这就叫证法法身。产生它最根本的等流因是什么呢?就是善知识所宣讲的佛法,或者佛陀及后来高僧大德们所留下来的典籍,这些都属于教法法身。所以,这里的“法身”从表面上看来,好像是法、报、化三身里的法身,似乎我们顶礼了善逝如来后又去顶礼他的法身,而法宝在颂词中没有体现。不要这么认为!因为真正的法宝,按照大乘《宝性论》的观点来讲,是灭谛和道谛(证法),也就是说,断除了所有烦法的法性,叫做本来清净的法身(证法);另一种为“以及依彼之等流”,即依靠证悟法性为同类因(等流)而宣说的显宗密宗三藏。

 

4、依喝当派的教言,修行可分几种?每一种的方式如何?   

 

顶礼上师三宝,顶礼诸佛菩萨,末学是入行论2班8小组的慧心,末学今天回答:
4、依噶当派的教言,修行可分几种?每一种的方式如何?
答:
顶礼上师三宝,顶礼诸佛菩萨,末学是入行论2班8小组的慧心,末学今天回答:
4、依噶当派的教言,修行可分几种?每一种的方式如何?
答:
依噶当派的教言,修行可分为两种:一是观察修,一是安住修.“安住修”是指到一个寂静的地方,远离人群和嘈杂的声音,以毗卢七法的坐式安住下来观心,比如莲花生大师在西藏山南青浦修行地静修;“观察修”是指将每天所听的内容反反复复地思考,尽量将思考的相续延长,这个过程也叫做修行.因此,闻思与修行是相辅相成的.比如我们在家居士。
以上是末学对此题的回答,如有不如理不如法的地方,末学忏悔。感恩师兄们的聆听
附解释:毗卢七支打坐法(根据时间简化阐述)
对于入座修法者来说,虽然有坐、立、卧等多种方式,但正确的坐姿却是极其重要的。在《修道次第论》中说,应该身具八法而修习止:即是大日如来(毗卢)七支坐法加上调顺呼吸,共为八项。如大成就者温萨巴说:“足、手、腰为三,唇齿舌合四,头、眼、肩、息四,即毗卢八法。”
依此坐姿可以帮助修持者较快速、稳定地进入修持的状态,因为人的身心是紧密相依而不可分的,将身体调整到最佳姿势,无论是对观察修还是止住修都会起到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西藏祖师玛尔巴曾说:“综合所有外道的修法,也比不上我玛尔巴的坐姿殊胜。”就是指这个大日如来七支坐法,由此可见此坐姿重要性之一斑!
所谓七支坐法,是指针对修习止者在修持止时对坐姿要求的必备七项要素:
1.双脚结双金刚跏趺座或单盘结半跏趺座,如若不能也不必勉强,可散盘或自然端坐,以全身放松、舒适为准。座垫应该前低后高,可以防止因久坐而引起的臀部疼痛等问题,也可以使得脊柱能保持如箭般竖直,且在密法中还具有更特别的意义。
2.双手结定印,右手在上,左手在下,两大拇指相抵,置于脐间。
3.腰要挺拔如箭秆一样垂直,并应在整个禅修过程中尽量保持不变。由于上身垂直的原因,体内的脉也顺直,脉内的精微能量即可顺畅的流动,而使心更趋向于平静和稳定。反之,倘若身体不直,脉也会壅塞,从而导致大量的念头滋生,不利于禅修。
4.双眼微闭,轻松自然地目视鼻下方。不可大张眼睛,否则会干扰入定;也不可以全闭,依被誉为西藏日轮的帕邦咯大师的教授说,闭目会导致昏沉等弊病,是不正确的,在佛法中没有这样的修法。有的教派仰视虚空,凝视“明点”,属于特殊的修法,另当别论。
5.嘴唇自然合拢,上下牙齿轻微相合;舌抵上鄂,这样可避免口舌干燥、流口水等问题。
6.头略前倾,下颌微收,避免低、昂和歪向一方,以鼻尖对直肚脐为准。
7.双肩应保持平齐,不可一高一低,以放松自然为好。
8.此外,加调整呼吸:呼吸应该自然、无声,不要人为压抑或深呼吸。
以上所说之八点要素,看起来虽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从总体和全面来说,对于发展正确的禅修体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中每一要素都有不同的功用。在《瑜伽师地论》中说,若能按佛所说结跏趺坐而禅修,有五种因缘:一是令身收摄,速发轻安。
因为这种坐姿可以顺生轻安;二是这种坐姿可以减轻身体疲倦,能长久宴坐;三是这种坐姿不共外道;四是这种坐姿可以使人产生敬信;五是一切佛及佛弟子所共同依止的坐姿。由此五因缘,我们应依此七支跏趺坐法而修止。

 

5、按《宝性论》的观点,出生佛需要哪四种因?请结合转轮王子的比喻加以说明。       

 

就像转轮王子的出生及生长需要父亲的种子、生出他的母亲、胎藏、养育他的乳母,同理,大乘佛子的产生及生长也需要四种因:一是对大乘佛法的信心,这相当于种子。如果对大乘佛法一点信心也没有,就好比种子已经被烧毁了,不可能产生任何功德的苗芽;二是产生佛陀和佛法的母亲,就像转轮王子依靠母亲而产生一样,菩萨也必须依靠证悟空性而产生;三是禅乐,即在等持中安住心不散乱的大乐,这相当于产生转轮王子的胎处;四是对众生的大悲心,即获得了菩萨的果位以后,仍要不间断地利益众生,如同转轮王子虽已降生,仍需要乳母喂养一样。

 

6、对上师顶礼是合理的,但对上师的住房、狗、耗耗牛顶礼,这种行为是否颠倒?请谈谈你的想法。 

法王如意宝——我们尤其要顶礼令自己获得菩提心或无上境界的上师,如果上师不在的话,应该对他的住房及以前住过、加持过的地方进行顶礼。

竹钦仁波切顶礼顶果钦哲仁波切的房子、狗和牦牛。

佛在经中说:我涅槃以后,供养顶礼四大圣地,与顶礼我没有任何差别。

顶礼的分类:上等者以见解的方式顶礼,中等者亿修行串习的方式顶礼,下等者以三门恭敬、五体投地的方式顶礼。又可分为“身、语、意顶礼”。

 

7、四大圣地包括哪些?顶礼此处的功德有多大? 


四大圣地包括:佛陀降生的地方、成道的地方、转法轮的地方、涅槃的地方.

顶礼此处的功德引用以下两处经典来说明:

1、佛在经中说: 我涅槃以后,供养顶礼四大圣地与顶礼我没有任何差别。所以有机会我们要对四大圣地进行顶礼,包括我们上师以前弘法的地方、降生的地方、涅槃的地方,大家也值得顶礼。

2、《赞佛功德经》中说:“于本师善逝,虽作微供养,亦趋人天乐,得无死圣果。” 本师善逝和这些应该顶礼之处,都是非常殊胜的对境。我们的导师相续中具足很多圆满的功德,所以对这样殊胜对境,即使做微少的承事供养、简短的顶礼、说一句赞叹,都能够累积无量无边的功德。因为对境太殊胜,即便做“微供养亦趋人天乐”,也能够让顶礼者、供养者,暂时获得人天的快乐,究竟得到无死的圣果。

标签: # 法身 # 菩萨
声明:伯乐人生活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tt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