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藻功效与作用 海藻的鉴别与应用

12-03 健康养生 投稿:以云为纸
海藻功效与作用 海藻的鉴别与应用

一、海藻功效与作用

海藻是指生长在潮间带及亚潮间带肉眼可见的大型藻类,通常包括绿藻、褐藻及红藻三大类。在古代中国及日本就有利用海藻做为食物的证据,古医典包括《本草纲目》、《本草经集注》、《海药本草》及《本草拾遗》等都有用海藻治疗各种疾病的纪载。

例如常见的石莼及礁膜藻具解热及治咳嗽、痰结、水肿及泌尿不顺等用途;海带及马尾藻除可治甲状腺肿外,也有降血压、血脂、血糖及抗凝血功用;紫菜具有预防高血压,抗衰老及延长寿命的效用,《本草纲目》提到“凡瘿结积块之疾,宜常食紫菜……”;麒麟菜则能治支气管炎、气喘及化痰结,动物实验也显示其具降低血清胆固醇含量的作用;鹧鸪菜及刺松藻有驱蛔虫的功效。此外,尚有许多种海藻依其化学成分不同而有不同的药理作用及临床用途。

海藻也是印尼及其它东南亚国家的传统药材,用于退烧、治咳,以及治疗气喘、痔疮、流鼻涕、肠胃不适及泌尿疾病等。日本人喜欢食用海藻,以加强身体抗癌、抗肿瘤的能力,且可有效改善糖尿病症状及纾解紧张压力。

1、海藻中含有大量的能明显降低血液中胆固醇含量的碘,常食有利于维持心血管系统的功能,使血管富有弹性,从而保障皮肤营养的正常供应。

2、海藻中的蛋氨酸、胱氨酸含量丰富,能防止皮肤干燥,常食还可使干性皮肤富有光泽,油性皮肤可改善油脂分泌。

二、食用海藻的注意事项

海藻中含有大量的能明显降低血液中胆固醇含量的碘,常食有利于维持心血管系统的功能,使血管富有弹性,从而保障皮肤营养的正常供应。

海藻中的蛋氨酸、胱氨酸含量丰富,能防止皮肤干燥,常食还可使干性皮肤富有光泽,油性皮肤可改善油脂分泌。

海藻中所含维生素丰富,可维护上皮组织健康生长,减少色素斑点。

作为干制品,食用前应将海藻先短时间泡洗,然后蒸熟,再清洗切丝凉拌或掺猪肉炖熟,也可与豆腐同炖,吃法大体上与海带相同。

猪肉海藻汤猪瘦肉150克,海藻、夏枯草各30克。将猪瘦肉切丝,与海藻、夏枯草共煮汤,调味即可服食。此汤具有清热解毒,软坚散结的功效,可辅助治疗淋巴结核,淋巴结肿大等病症。

海藻薏米粥海藻、海带、甜杏仁各10克,意米30克。将海藻、甜杏仁、海带加适量水煎煮,取汁再与意米煮粥食用。此粥具有宣肺化痰,健脾利水的功效,可辅助治疗痤疮,咳嗽痰多,疫病等病症。

萝卜海带海藻汤萝卜250克,海带50克,海藻20克,鸡汤或肉汤各适量。将萝卜切块,海带、海藻切碎,三者共煮,并加入鸡汤或肉汤及其他佐料,煮至萝卜熟透而人味即可。此汤具有消积化痰,软坚散结的功效,适用于甲状腺肿瘤见气滞、腹胀、咳嗽痰稠之病症。

一般人群均适合尤其适合缺碘者。适宜淋巴结、甲状腺肿大者、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硬化患者、减肥者、癌症患者。脾胃虚寒者忌食用。

三、海藻的鉴别与应用

海藻为少常用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具有软坚散结、消痰利水的功能。用于甲状腺肿、淋巴结结核、腹部肿块、睾丸肿大等病症。

海蒿子:又名大海藻。为马尾藻科植物海蒿子Sargassumpallidum(Turn.)C.Ag.的全草。藻体黑色,高30~60cm、有的可达lm。固着器盘状,上生圆柱形的主干。主干单生,主枝自主干两侧羽状生出。侧枝自主枝的叶腋问生出,幼枝和主干幼期均生有短小的刺状突起。藻叶的形状变异很大,初生叶为披针形,次生叶为线形、披针形、倒卵形或羽状分裂。在叶腋间长出具有许多丝状叶的小枝,生殖托或生殖枝就从丝状叶腋间生出;气囊多生在末枝上,呈纺锤形、倒卵形或球形。雌雄异株。

羊栖菜:又名小海藻。为马尾藻科植物羊栖菜Sargassumfusiforme(Harv.)setch.的全草。藻体黄褐色,肥厚多叶。高15~40cm,有的可达2m以上。固着器为圆柱形假根状,长短不一。叶的变异很大,形状也多,长短不一,呈细匙形或线形。气囊的形状很多,有球形、纺锤形或梨形等。生殖托圆柱状或长椭圆形,钝头,有柄,单条或偶有分枝,丛生于小枝或叶腋间。雌雄异株。

鉴别要点:羊栖菜和海蒿子的主要特征是:羊栖菜叶为线状,俗称“小叶海藻”;而海蒿子则上部叶为披针形或倒卵形,叶形较大,故俗称“大叶海藻”。这样区分较简易。

而混淆品海黍子,主干圆柱形,上面密生多条主枝,叶披针形或楔形;鼠尾藻则主干短,上面生数条分枝,叶鳞片状或丝状;闽粤马尾藻,匍匐枝细长,圆柱形,叶长披针形或线形。

四、海藻的栽培技术

海藻夏、秋季由海中捞取或割取,去净杂质,用淡水洗净,晒干。

羊栖菜多年生褐藻,肉质,黄色,高7-40cm。固着器纤维状似根;主轴圆柱形,直立,直径2-4mm,从周围长出分枝和叶状突起;分枝很短;叶状突起棍棒状,长3-7cm,先端盾形,有时膨大,中空成气泡,全缘。气囊和生殖托均腋生;气囊纺锤形,长5-10mm;生殖托圆柱形或椭圆形,长5-15mm,成丛腋生。

海蒿子多年生褐藻,暗褐色,高30-100cm。固着器扁平盘状或短圆锥形,直径可达2cm;主轴圆柱形,幼时短,但逐年增长,两侧有呈钝角或直角的羽状分枝及腋生小枝,幼时其上均有许多短小的刺状突起;叶状突起的形状,大小差异很大,披针形、倒披针形、倒卵形和线形均有,长者可达25cm,短者只2cm,宽者可达2.5cm,有不明显的中脉状突起,并有明显的毛窠斑点,狭者只1mm,无中脉状突起,也无斑点,全缘或有锯齿。在线形叶状突起的腋部,长出多数具有丝状突起的小枝,生殖托或生殖核即从丝状突起的腋间生出。气囊生于最终分枝上,有柄,成熟时球形或近于球形,顶端圆或有细尖状凸起,表面有稀疏的毛窠斑点。生殖托单生或总状排列于生殖小枝上,圆柱形,长3-15mm或更长,直径约1mm。

生态环境:1、生长于经常有浪水冲击的低潮和大干潮线下的岩石上。

2、生长于低潮带的石沼中和大干潮线下1-4m深的岩石上。

声明:伯乐人生活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tt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