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熊孩子,这样的故事你一定不知道|大象问答

01-08 生活常识 投稿:以云为纸
关于熊孩子,这样的故事你一定不知道|大象问答


 黄章晋 


上周,一位中科院工作的朋友来办公室做客,我说,因为你,我一定要写篇关于熊孩子的文章,我要讲你的故事,希望它能拯救无数绝望的父母,拯救那些会因为家长和老师的无知而被毁灭的熊孩子。


讲这位朋友的故事前,请容许我先定义一下熊孩子。


今天网上讨伐熊孩子,最常见的是公共场合喧哗打闹不守秩序,少数是调皮捣蛋招猫斗狗。


对这种熊孩子,我讨厌不起来。


好奇好动是动物幼年时期的共同特性,这是为了让孩子时刻处于学习状态,即使成年后宅得像个植物一般的人,儿童时代也是蹦蹦跳跳的。


如果人的行为和情绪是一个从 0 到 100 的开关,那么成年人会有 100 个档位,学龄前儿童大概只有弱、中、强三档,更小一些的,就只有 0 或 100 两个档位。



不考虑少数家长的自私,中国大都市公共空间的狭小,孩子即使是正常的活泼喧闹,也会容易对周围造成干扰。


要我看,中国现在的孩子是越来越安静了,孩子追逐打闹,很少有拿着棍子、小石块的,更不会用弹弓专门瞄着窗户和人的。



上面的截图是因为危险上了电视,在我童年时代,多数男孩都会有此举动。


我小学二年级暑假,一个最要好的同学跳进邻居的菜窖想找吃的,菜窖口子那儿有一个挂篮子用的铁钩子,他跳下去时没看到,胳膊被铁钩子挂伤,开学报道上他没来。


开学报道那天,班里又少了一个人。刚开学,男孩手上的自制弓箭还没来得及被老师们收缴干净,有个孩子随手一箭,恰好射中我们班一个同学的眼睛。


今天,中国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国家,每个门外玩耍的学龄前儿童,都不会脱离成人的视线,因为怕被人贩子抱走。这样的孩子,能够熊到什么程度?


为什么今天人们突然无法忍受孩子的喧哗了?


在我看,原因很简单,当年我们在外面熊,父母们都在家里忙家务,根本没时间被我们打扰。而今天网上的主流声音,大部分都是为了打拼晚婚晚育的白领,只有在人流密集的商场、餐厅等公共场合,才会与孩子出现交集。


大多数人熟悉的是猫和狗,而不是孩子。


有了孩子后,我对「有熊孩子必然就有熊家长」这种说法颇为怀疑。


因为我亲身体验到,一旦自己孩子在公共场合哭闹,会是世界上最可怕的灾难。


父母内心的愤怒、绝望和焦急,往往会比被打扰的邻居强一万倍,他们强做镇定,不敢指责孩子,是因为他们知道,一旦突然制止或教训别人眼中的熊孩子,孩子的情绪瞬间会由 0 跳到 100。


是不是只有中国家长为了避免孩子被别人看成熊孩子,才会交流如何给孩子喂安眠药?



打住,前面说的,都不是我眼中真正的熊孩子,不是我要讨论的重点。


什么是真正的熊孩子?


前些天网上刷屏的新闻中,那个推孕妇只是为了看她是否会流产的,才是真正的熊孩子。



以我对这类真正熊孩子的了解,他的类型行为绝不只此一次。


前几天,我在小区散步听邻居们讲到一个典型熊孩子:


熊孩子八岁,他有个不到两岁的弟弟,他家六个大人严防死守,因为连杂货店的老板都从熊孩子口中得知,他很想把弟弟弄死,这个熊孩子的扰民,主要是他父母亲定期修理他时的鬼哭狼嚎。


熊孩子幼儿园、学校换了无数个,没有一个愿意收留他,没有人能管得好他,他父母对他已经彻底绝望,只求他不伤害弟弟。


网上有句流行的话,叫「熊孩子和杀人犯之间,隔着一个熊家长而已」。



这句话我不评价了,我还是讲一下中科院的这位朋友的故事吧。


三年前,他来我们办公室聊天,我无意中聊到在一家医院做注意力障碍诊断的问卷,顺嘴说这医院的问卷特别奇怪,选择题里居然还有什么「你是否会在课堂里突然站起来」?


他突然眼睛一亮,甚至都湿润了:「真有这样的题目?你知道吗?我很怀疑,这选择题有我的贡献。因为忍不住做怪动作,突然在课堂上站起来,这就是当年的我啊……」


「你知道吗?我小学的时候,坐我前面的女生真的对我很好的,但是,她夏天穿着短袖,露出雪白的胳膊,我就忍不住用自动铅笔去扎,我就好奇能不能扎出血,我不能制止自己的念头,不能制止自己去扎,非扎不可……」


典型熊孩子的一切他都有,他上课坐第一排,扭头看窗外时,见大楼上有工人在清洁玻璃,就想象着可以把工人一个个捏下来扔在地上摔死,没有注意到老师停下来怔怔地看着他。


他制造的险情不多,像把酒精倒在水缸里再点燃这类举动,因为父母时刻守在边上,并未造成事故。


二年级以前,做家庭作业,不但父母必须守在边上,而且必须把桌子上除了书、作业本和铅笔之外的一切东西都收拾干净——如果橡皮擦和小刀在手,即使当着父母的面,他也会忍不住去切橡皮擦,切成丝、切成片、切成丁。


他不但学习能力低下,而且动作协调能力低下,因为列队走路他总是手脚顺拐,被称为「拐王」,以他当年在学校全面垫底的表现,没有人会相信他居然有一天能在中科学院拿到博士,而且还留院工作。


像他这样的人,人群中一般会占到 5-10%——每个人都童年时代,都应该遇到过这样的人吧,他们是被老师嘲讽、家长嫌弃的无可救药的废物和次品。这种孩子,男女性别比,通常在 5:1 以上。


父亲遇到这样的儿子,除了痛打别无选择,直到绝望懒得再打。我这位朋友的幸运之处在于,他父亲虽然也打骂羞辱,但听人介绍南京一家精神科医院后,理解带着他去求诊,幸运地遇到一位专家。


他父亲这才知道,多动症居然可以治疗。


今天的研究认为,多动症是注意力障碍的一种表现型,它主要是大脑内神经化学递质失衡引起,有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及 5-羟色胺等假说,虽然更进一步的发生机制仍在研究之中,但在相关治疗上已有相当成效。


这位专家不但给他开了利他灵,还给他父亲介绍可用奖励来改变重塑行为习惯。因为他的表现与正常人相比,只会收到批评和嘲讽,无法获得正反馈,所以,只要他有好的表现,哪怕对别人来说不值一提,比如连续十分钟没有走神,也要及时奖励肯定,由此逐渐培养出良好的习惯,通过后天努力克服先天不足。


属于人群中十分之一或二十分之一的那种熊孩子,不会是「因为家里的熊家长,才使得原本如一张白纸的孩子,变成了熊孩子」,而是因为家长和老师的愚昧无知,毁灭了一个本可变得正常的孩子的希望。


能得到正常诊断的孩子的可能性有多低呢?


容我给你举个简单例子吧。


我是典型的注意力障碍,我曾为此写过一篇《如果能遇到 25 岁的自己,这是我给自己最好的建议》,后来网上很多人留言说,他们到本地精神病医院去求诊,发现医生竟然对此一无所知。


我相信每个看到这篇文章的人,一定都听过「多动症」这三个字,也一定知道周围有我讲过的真正的「熊孩子」的案例,但是,像中科院这位朋友的故事,我想应该没人听过。


当时我向这位朋友征求意见道:「如果我不认识你,我根本不知道每个熊孩子居然都还可以有完全不同的命运,所以我想把你作为一个案例写进来,你觉得怎样?」


他回答:「你要加上这么一句,多一个转发也许会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标签: # 孩子 # 的人
声明:伯乐人生活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tt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