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梁,建在古渡落寞后

01-08 生活常识 投稿:清风予我
桥梁,建在古渡落寞后

渡口满载行人

也满载历史

大桥的架起

是交通在进步

黄河古渡的渐渐湮灭

也是文化在消散…


图片编辑/马宏杰  《中国国家地理》2014年7月


如果说黄河是一条巨龙

那黄河沿岸的古渡口就是龙身上的鳞甲

如果没有难以计数的渡口

黄河不会拥有千年万载的生命力

古时被黄河分隔的两岸

因为有了渡口而使天堑变咫尺

在古时,河造就了渡口

渡口也带活了大河

 

但现在的黄河渡口

已不能适应现代交通运输的要求

随着黄河大桥一道道凌空飞架

座座著名古渡相继废弃

由北而南

从黄河万家寨水利枢纽一直到古茅津渡

有公路、铁路大桥11座

还有许多桥梁已经在黄河边竖起桥墩

古渡落寞后

新的交通津梁正在演绎一番新的喧闹与繁荣


风陵渡


一水分南北,中原气自全

云山连晋壤,烟树入秦川


摄影/惠怀杰      《中华遗产》2010年7月


风陵渡口初相遇

一见杨过误终身

在金庸的小说《神雕侠侣》中

风陵渡是郭襄与杨过邂逅的地方

爱情故事曾迷倒了很多人

 

风陵渡位于山西省芮城县西南端

是山西、陕西、河南三省的交通要塞

跨华北、西北、华中三大地区之界

自古以来就是黄河上最大的渡口

 

黄河从壶口瀑布泻下后

出龙门继续向南流

到潼关附近

因东西走向的华山所阻折向东流

风陵渡正处于黄河东转的拐角

 

风陵渡名字的来历有两个说法

一是因轩辕黄帝在此

与蚩尤大战并打败蚩尤

皇帝的贤臣风后立下大功

战死后埋葬在这里

建风后陵,简称风陵

二是女娲的陵墓就是风陵

女娲为风姓,故称风陵


摄影/孙树发 党永力等   《中国国家地理》2014年12月


拥有数千年历史的风陵渡

自古就是河东、河南、关中咽喉要道

向为兵家必争之地

魏国与秦国的古战场就在这里

东汉时的曹操讨伐韩遂、马超

西魏的宇文泰破高欢等著名战争

均发生在风陵渡

 

这处“鸡鸣一声听三省”的渡口

历史上一直以摆船渡河

来连接陕豫二省

而今的风陵渡

一座现代化的铁路大桥架于黄河之上

沟通华北与西北

后建的黄河公路大桥飞跨南北

连接晋陕豫三省

将曾经的天堑变为通途

而风陵古渡只剩下传说



茅津渡


峡束春涛万丈深,唤船人立后岩阴

棹声起乃连山应,旗影修扬隔水临

宿雨乍收山积翠,夕阳倒射浪浮金

南来北往人空老,浩浩东流无古今


制图/小涵


诗人王翰在天之灵若能看到今日的茅津渡

当会发现自己“无古今”的说法过于武断

大坝与大桥的出现

让千年渡口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茅津渡位于山西省运城市平陆县

南岸为三门峡市湖滨区

地处山西南部与河南西部黄河峡谷上段

九曲黄河流到这里

河道开阔,水流也较为缓慢


摄影/党永立    《中国国家地理》2017年10月


曾被称为“三晋屏藩”之地的茅津渡

是沟通晋豫两省的交通要津

正如《平陆县志》所载

“茅津地当水陆要冲,晋豫两省通衙

冠盖之络绎,商旅之辐揍,三晋运盐尤为孔道。”

 

茅津渡又叫“陕津渡”

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云:

“陕城北对茅城,故名茅亭,

茅戌邑也,津亦取名。”

此为茅津的由来

 

茅津渡自古以来即是

三晋出入河南及南方诸省的门户

具有非常重要的经济交通价值

是晋煤南运的要口

从春秋战国时期陶朱椅顿开始

晋南人就利用地理优势开始从事商业活动

历史上该渡口是三晋运盐的孔道

晋南运城盛产的潞盐

一部分就是经茅津运销河南等地

晋南的粮食和棉花

都要驴驮马载通过茅津渡口向中原转运

明代永乐年间,甚至商贾云集

店铺纵横,古物生辉

 

地势险要的茅津渡

也是华北与华中之间的军事交通要冲

公元前655年,晋献公假道于虞

伐灭虢国,即由茅津渡河

公元前627年,秦穆公伐郑

晋出奇兵从茅津渡河

以逸待劳,败秦军于崤山

1948年刘邓大军的陈赓兵团

由此渡河,麾师南下


摄影/卜士     《中国国家地理》2008年5月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在茅津渡的下游

三门峡大坝建成

大坝上游几百里的河面成了三门峡水库

河水很快失去了往日的威力

河面安静而宽广,变得处处可渡

渡口的重要性也就越来越小


1992年三门峡黄河大桥建成通车

一座大桥飞跨黄河南北

于是,天堑变通途

茅津渡便从此失去了它天然的交通优势

逐渐走向了衰落

失去了往日的繁忙与喧闹

曾经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的茅津渡

在时代的发展中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龙门渡


黄河西来决昆仑

咆哮万里触龙门


摄影/惠怀杰     《中国国家地理》2014年7月


龙门是黄河的咽喉

位于山西省河津市西北

与陕西韩城市交接的黄河峡谷出口处

此处两面大山,黄河夹中

河宽不足40米

水势汹汹,声震山野

所以一直有“无风三级浪,平地一声雷”的说法


进入山西后

黄河一直与吕梁山结伴而行

但到龙门渡口

吕梁山停住了脚步

其间的悠悠古渡

是山与河早就缔结好的约定

 

据《三才图会》载:

夏禹定名龙门,故亦曰禹门渡

禹门渡的名称来源于此

过者为龙,不过者暴腮

“鲤鱼跃龙门”的神话也来源于此


 

龙门渡自古为晋、陕交通要隘

是兵家必争之地

公元前645年秦晋韩城大战

秦从禹门东渡击晋,虏晋惠公

唐高祖李渊曾从禹门渡黄河取关中

宋靖康元年金将娄宿曾越龙门冰桥取陕西

明末李自成亦曾由此东渡直捣幽燕

推翻了明代封建王朝

 

禹门古渡历史上为秦晋间的重要水路

但由于山险河急,摆渡十分危险

据清光绪《河津县志》记载

禹门渡口摆渡乘人载物

需于每只船上选数十名水手

手执铁钩,挽崖拖船于上流数百步

然后再顺流斜靠到对岸渡口

不论是拉船上溯,还是顺流斜行

都异常危险

 

民国时期,禹门口船运曾一度繁忙兴隆

有几十家字号

上百条船只上行下航及摆渡

运煤、运粮船只接连不断

 

如今龙门古渡附近建起了禹门口大桥

为铁路桥、公路桥、铁索桥三桥并立

成为山西省连接陕西和西部地区的交通要道

据山西省交通部门统计

此间汽车流量昼夜高达10000辆次

是山西省负荷量最大的公路段之一

禹门三桥犹如长虹悬挂东西两山

横跨黄河,十分壮观


吴王渡


木罂古渡吴王寨

汾水秋风后土村


摄影/高云亮      《中华遗产》2008年8月


吴王渡位于山西临猗县西黄河东岸

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的战略意义

不仅担负着经济交流

更多的是文化交融

 

吴王渡因吴王村得名

是因为村子里只有吴姓和王姓两家

看到这个名字

会想起那个被越王勾践灭了的吴王

但此吴王跟彼吴王一点关系都没有

 

黄河跃出龙门后

河面豁然开朗,异常辽阔

往上是逼仄的晋陕峡谷中

往下是浮在地面上的悬河

都也不可能有这么宽的河谷

有谚语说:30年河东,30年河西

指的就是这一段恣意流淌的黄河


制图/小涵


黄河将到吴王寨前

一个沙洲使河水趸出个大弯来

贴着东岸苍凉的高崖缓缓南下

这样,就有了吴王渡

河水忽东忽西

别的渡口也只能随着河水进退

但从有记载以来

吴王渡的河水则始终流淌在岸边

好像是在有意成全这个千年古渡

 

秦末楚汉相争

韩信大军从吴王渡一带渡河击魏

留下了著名的木罂渡河击魏豹的故事

明清两代,吴王渡上商贾往来

是沟通陕北、西北与晋省之间的一个大码头

吴王寨西头有座古老的清代宅院

能说明当年到底有多繁荣


摄影/韩振远         《中华遗产》2008年8月


抗战时期

日本侵略军投入重兵争夺古渡

企图以此为突破口

打通直入陕北的通道

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吴王渡

不知历经过多少兴衰

 

2008年春天

吴王渡千年的撑船摆渡历史结束

一座现代化浮桥将取代它连接秦晋

平时略显落寞的吴王渡忽然热闹起来

车水马龙,人来人往

河还是那条河, 周围的崖还是那些崖

河水还会不舍昼夜地流淌

但渡口已不存在



黄河上架起一道又一道桥梁

将两岸紧紧地挽系起来

满足了现代交通的需求

渡口的作用日渐式微

因此许多都不可避免地衰落了

变成实实在在的野渡

再过若干年后

这些黄河岸边著名的古渡

还有谁能说得清它的故事吗?


话题


黄河悠悠古渡

你还知道什么故事吗~


参考文献:

《西北黄河古渡考 二》

《黄河中游古代渡口研究》


-  特别声明:本文为企业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快闻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

编辑 /小涵


别错过

我是「丁达尔」

地上文物,看山西

地下文物,看陕西

与江风为伴,与山月为友

山花烂漫,不及你的笑颜

靠“吃”就能解决生物入侵?



大白菜 VS 小白菜:错综复杂的“白菜家”

黄河源在哭泣

“水下首都” 蓝碧海峡

揪出身边的“健康杀手”

……

标签: # 黄河 # 吴王
声明:伯乐人生活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tt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