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王阳明思想的漏洞

01-05 生活常识 投稿:望风雨满楼
聊聊王阳明思想的漏洞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以上四句是王阳明著名的“四句教”,也是阳明思想的核心。

王阳明作为一代大儒,其人、其事,在此便不多赘述,随便一搜都能查得到。但即使是一代大儒,也并不代表他的思想没有漏洞,没有弊端。本篇仅针对其“四句教”及“知行合一”,阐述其思想上的弊病。

一、 “四句教”的自相矛盾

王阳明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良知,良知具备一切德行的优点。我们是凡人,因为被个人私欲污染,遮掩了良知,所以良知不能发挥作用。于是作为凡夫,我们要去“致良知”。方法是什么呢?为善去恶。

首先王阳明给出了一个前提:人都有良知,是这个“良知”被私欲掩盖了,我们的行为再多数时候是私欲所导致的。OK,这个没问题,但是接下来,问题出现了。“我们要去致良知,方法是为善去恶”——我们怎样能判断具体的一件事,是善or恶?这时候王阳明又说“用良知判断,良知自然知道”。

所以,王阳明的“良知”,既是被遮盖的,无法发挥作用;又是可以发挥作用、去判断善恶。这是个非常大的矛盾。如果按照他的说法去做,会发生许多挂羊头买狗肉的事情——说是用良知判断,实际上就是个人私欲。大家完全可以随心所欲干任何自己想干的事情,然后告诉你“我这是良知判断”。

此外,用良知来进行善恶的判断,本身就是值得怀疑,甚至是不足信的。社会生活中发生的问题,绝不是用“善恶”二字可以简单分析的。生活并不是非黑即白,许多问题是有着多个角度,并且需要相关的专业知识才可以进行分析判断。所以,“用良知判断善恶”,根本不靠谱。而且,王阳明虽然自己对此有一些反思,但是他并没有进行完善,那么他的弟子们学习了以后,就极易将“致良知”演变成功利主义——既然善恶不好判断,不如换个方式:“有用为善,无用为恶”。这已经和儒家的价值观完全背道而驰。

二、概念不清的“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的观点,最大的问题是没有给出明确的概念:什么是“知”?什么是“行”?王阳明自己没有进行概念界定,所以不够清晰。笔者尝试给出以下三种解释:

第一种:“知”侧重理解,是思维;“行”侧重实践。这时的“知行合一”指的是思维和实践并重。强调的是知识对道德的内化作用——知识可以提升道德水准。

第二种:“知”是心理活动;“行”是生理活动。这时的“知行合一”,“知”就包含在“行”之中。因为心理活动也是生理活动一部分。“知”实际上就是“行”,属于“行”的其中一种。

第三种:“知”是知道;“行”是做到。这时候的“知行合一”,就是知道就要做到,进一步变为“行动更重要”,“实践更重要”等。然而,你连知道都不知道,即使去做,又能做出什么呢?

因为王阳明自己没有明确概念,所以人们对于“知行合一”的误解就会很大。“知行合一”也并不适用于任何领域之中。胡乱推广开来,反而会得出很多愚蠢的结论。

以上是浅聊一下王阳明心学上的一些漏洞。心学本来就是在去除程朱理学的弊端,然后自成一派。虽然心学同样存在一些不能自洽之处,但仍不可忽视阳明先生为当时的时代,为后人做出的贡献。

标签: # 良知 # 善恶
声明:伯乐人生活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tt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