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不杀文人的朝代,魅力何在

12-30 生活常识 投稿:醉歌离人
这个不杀文人的朝代,魅力何在


大清才子纪晓岚,是乾隆最喜爱的臣子之一,有一次,纪晓岚为他的朋友尹壮图求情,没想到乾隆却勃然大怒说:


“我只不过是把你当妓女豢养,你哪来的狗胆,竟敢妄谈国事?!”


是的,在乾隆眼里,大清帝国的笔杆子(知识分子),跟娼妓并没有什么两样,只不过是他豢养的一堆狗奴才罢了。


回春君想说,时钟如果再往回拨几百年,有一个朝代的皇帝们,对此一定不能苟同——因为在他们看来,笔杆子(文人士大夫)是帝国的珍宝,对此不仅要爱护,而且皇帝们,甚至愿意与之“共天下”。


尊重知识分子,与之共享权力?


天下竟有这种咄咄怪事?


是的,最爱君今天想说的是:一个被公认为积贫积弱、却慷慨悲歌的朝代:


宋朝。



01



当一个大宋帝国的皇帝,有什么必定的履行程序呢?


北宋人叶梦得,在他的《避暑漫抄》中,为我们揭开了一个:关于宋朝皇帝的千古家事。


据记载,早在开国之初,宋太祖赵匡胤就在开封太庙寝殿的夹室内,立了一块碑,这就是日后大名鼎鼎的:誓碑。


赵匡胤规定,新皇帝即位,都要到太庙参拜;正式仪式结束后,新皇帝必须要由一个不识字的小太监,陪着到太庙的夹室内,参拜“誓碑”,并默诵碑上的文字立誓,然后才能离开。


誓碑上写的是什么,当时人一直无从知晓,这个秘密一直保守到靖康之变后,有人进入太庙的夹室,才终于揭开了“誓碑”的碑文之谜:


原来,“誓碑”上刻着三行誓词:


第一行是:“柴氏(后周世宗柴荣)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中赐尽,不得市曹行戮,亦不得连坐支属”(因为赵匡胤是通过黄桥兵变,夺了他的义兄柴荣的江山);


第二行是:“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


第三行则是:“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


▲宋太祖赵匡胤,创立了“誓碑”。


尽管后世很多人怀疑“誓碑”是否真实存在,但南宋官方史书,则明确予以了承认;宋朝的历代皇帝,也基本奉行了这个原则,几乎从不(轻)杀知识分子。


因为它关乎:一个帝国,对于上天的誓言,和对文人士大夫(知识分子)的敬重。



02


如何对待文人和政敌,可以判断一个朝代的文明程度。


对于赵家皇帝的这种做法,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就很不“感冒”。


在朱元璋眼里,什么文人、士大夫,都是放屁。


建立明朝后,朱元璋前后利用胡惟庸案和蓝玉案,残杀文臣武将及其亲族45000多人,几乎将满朝功臣名将屠戮殆尽。


而对比赵匡胤的子孙,老朱家的末代皇帝崇祯,仅仅在位17年:就杀了7位总督,11个巡抚。


可以说,文明与开化,就怕作比较。


03


但总体而言,宋朝的皇帝,整体文化素质仍然较高,对于社会的治理,也注重扶贫救困、赈济底层,因此整个宋朝三百多年历史,除了外敌入侵,内部并未发生特别严重的内乱,整个帝国仍然有条不紊运行,人民对此也非常感念。


在这方面,优抚(收买)知识分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是非常重要的举措。


唐朝时,科举制虽然兴起,但每次录取人数都很少,进士录取最多的时候,一次不过七八十人,最少的时候才录取几个人,甚至出现过,一科考试,一个都没录取的特殊情况。


但从宋太宗时期开始,科举录取人数开始大爆发:从宋太宗即位第一年(976年),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年,短短44年间,大宋帝国的科举录取人数,就达到了9323人;与此相比,唐朝289年,也不过才录取了6442人。


科举录取的大扩张,也随之带来了整个社会读书风气的活跃,对此宋真宗甚至亲自写了《劝学诗》,劝告整个帝国的人民要读书上进,我们熟悉的那两句名言:“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就是来自宋真宗的御笔。


在唐朝,尽管通过科举也可以当官,但当时仍然非常讲究门阀士族,朝廷高官普遍仍是王侯将相的后代,但宋朝开始的这种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科举选拔,很快就为宋朝打开了人才的流通渠道,宋朝的知识分子们,以北宋时大臣文彦博为例,就公开提出了希望皇帝与“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观点。


▲北宋宰相文彦博,曾提出“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观点。


宋朝的皇帝,也普遍懂得自我节制与分权。


宋朝时就规定,皇帝颁发的任命诏书,必须要有宰相署名,否则就不具有法律效力,也就是说,光你皇帝一个人说了,不算,否则这种官就叫“斜封官”,乱搞的。


宋仁宗时,皇帝想提拔他宠爱的妃子张贵妃的伯父张尧佐当宣徽使,宋仁宗到了朝堂,下了一道圣旨,没想到当时作为御史中丞的包拯却跑来阻挠,说皇帝你怎么能乱封官呢?包拯越说越激动,在皇帝面前唾沫横飞,溅得宋仁宗一脸口水,宋仁宗非常不爽,可又觉得包拯说的有道理,最终没办法,只有撤销了圣旨,口水也得自己擦掉。


对于违反法律规定的圣旨,当时,宋朝的官员也有权“封杀”。


南宋宋光宗时,楼钥当中书舍人,他就曾经很直接地对宋光宗说,凡是不合乎法律规定的圣旨,“缴奏无所回避”。对此宋光宗也无可奈何,碰到一些大臣或嫔妃的私人请托,宋光宗也经常委屈的说:“楼舍人,朕也惮也!不如且已(罢了)!”


正是宋朝皇帝们这种“不(轻)杀士大夫”,和“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执政理念,最终极大激发了宋朝知识分子的“参政、议政”热情,因为在那个时代,笔杆子受到极大的尊重,文人士大夫(知识分子)仕途上有上升通道、经济有保障、社会地位高,因此当有一次宋神宗感慨说人才不足的时候,程颢马上当场斥责说:


“陛下奈何轻天下士?”


宋神宗听后,马上挺直身板,神情严肃地说:


“朕不敢!朕不敢!”



04



而士大夫们(知识分子)对此的回报,便是对这个帝国,至死不渝的忠诚和捍卫。


与1644年崇祯上吊前,和1912年清廷退位前,朝臣们树倒猢狲散、紫禁城里无人上朝的凄凉比起来,宋朝的灭亡,显然要悲壮得多。


公元1279年,在崖山海战失败后,进士出身、誓死不降的宰相陆秀夫,最终背着宋帝昺一起投海自尽,而追随大宋灭亡的,则是崖山海战前后,有多达十万军民为南宋或战死、或跳海自杀——这也是人类文明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集体殉国行为。


所以后人常说:崖山之后无中国。


因为,正是大宋皇家对于帝国子民,和知识分子的节制与尊重,最终让无数人甘心,为大宋帝国赴汤蹈火、万死不辞。


▲崖山海战后,文天祥选择了为宋朝慷慨赴死。


崖山海战后,南宋的状元宰相文天祥也宁死不屈,最终从容就义——临刑前,文天祥在元大都(北京),向南朝着大宋的土地方向跪身叩拜,然后慷慨赴死。文天祥死后,他的妻子欧阳氏为他收尸,发现了他的遗书: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这,或许就是,一个朝代遗留下的:


帝国风骨。 




标签: # 宋朝 # 皇帝
声明:伯乐人生活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tt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