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一贯心性法门(三)

12-28 生活常识 投稿:孤像狗
三教一贯心性法门(三)

三、道家及道教内丹学的心性法门

儒家心性论还有第四个与道家共同的层次,但儒书没有记载,而见载于道家之书《庄子》,儒家之徒从来不承认。《庄子大宗师篇》叫做“坐忘”,说是儒家贤人颜回的修养之道,方法是:

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智,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堕肢体,就是忘记对自己身体的感受;“黜聪明”,是排除耳朵听到声音(聪)、眼睛看见形象(明),跟聋子瞎子一样;“离形”,是忘记身体的存在;“去智”,是停止任何思考、念头的活动。如此则会“同于大通”,即与贯通全宇宙的“道”相同,即是所谓“得道”、“与道合真”。

后来道教以坐忘为一种重要的修炼之道,作为内丹中的上品丹法。唐代道教理论家司马承祯特撰《坐忘论》,具体解释庄子坐忘的修行方法,还吸收了一些佛教止观的东西。这样修炼,从佛教禅定学来看,会较快进入“初禅未到地定”,超越欲界,超越阴阳,达道教所谓先天境界。这时会感到身体似乎消失看不见了,念头不波动了,但心还是明明白白的。从这里进去,工夫逐渐深入,可能证得四禅八定。

《庄子人间世》篇讲的“心斋”,也说是颜回请教孔子的修法,首先是:

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

它跟《楞严经》讲的观音耳根圆通法门相近。为什么不以耳朵听而以心听?听的究竟是什么声音?当静止到一定状态时,自然会听到一种持续不变的声音,有的人把它理解为法界振动音,其频率是不变的;有的人认为是自身血液流动的声音或空白噪音。不管是什么声音吧,当静坐到一定程度,每个人都会听见。

听到这种声音时,不要用耳朵去听,而要用心去听,“心”指自己的深层意识。然后连这深层意识心也不用了,要拿气去听。气,就是不可言说的一种意识深层的感觉,只是微微感觉它。这样工夫纯熟,忽然一下,声音就消失了。佛教讲这是从初禅进入二禅的标志,“初禅耳声止至二禅”。这时呼吸会变得极其细微缓慢,似乎没有鼻息,但肚子还在呼吸,叫做“胎息”,即胎儿在母腹中的呼吸方式。道教内丹说达胎息时就结丹了。

这种心斋,就是修炼内丹的一种方法,也是一种禅法。但是历代研究《庄子》的人,都认为这是部哲学、文学著作,不是修炼方法,实际上那是非常切实的修炼方法,比以后内丹入手用的守窍等方法还要高明。从佛教禅学看,这样修是可以达到正定的。

道教内丹发源很早,最早的内丹专著,是东汉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它是用周易的原理来解释炼丹,所以叫“参同契”,就是参合周易、道家与炉火(炼丹)。这书非常难懂,若是有修养工夫的人读,会发现书中所讲都是修行人身心上的各种反应,非常切实。到宋元时代,内丹学发展到了顶点,以“性命双修”为基本原则,但实际上修性比修命更为重要。

道教修炼的目的,跟儒家修身养性不一样,是追求长生不死、成仙。而儒家从不讲长生不死、成仙,认为那是不实在的,不去追求。道教想要延长人的寿命,乃至达到永生不死。人的生命只有几十年,人都有乐生的本性,不愿意死。如果做人是幸福的,那么谁不愿意多享幸福、永享幸福呢?而死亡,就是幸福的永远结束,所以死亡对人这种有理智的社会动物来讲,无论如何都是一件可悲的事。

儒家不大敢面对这件事情,认为死亡的结局虽然可悲,而是自然,无可奈何。道教却敢直面死亡,力图战胜死亡,宣称“我命由我不由天”,其精神很是积极。道教认为人的寿命虽是天赋,但只要掌握或盗取“天机”,即生命的秘机,可以通过自觉的变革,把只有几十年的寿命改造成长生不死,把只能在地球上生存的生命改造为可以在天上、宇宙间自由生存的生命,即仙人、真人,喊出了“重立性命,再造乾坤”的豪言壮语。


想要达到这种目的,用儒家的方法去修养,那显然是无法实现的,必须在宇宙中找到一个永恒不死的“道”,与之合一,叫做“与道合真”,才能像道一样长生不死。这样的东西到哪里去找呢?道教认为主要从我们自身去找,从自心去找,所谓“心即是道,道即是心”,这即是道的心,在道教最成熟的修炼体系内丹学中,指心性,又叫“真性”、“元性”、“本来真性”、“天心”、“道心”、“天命之性”、“本来一灵”、“一点灵光”等,简称“性”。全真道祖王重阳《金丹》诗曰:

本来真性唤金丹,四假为炉炼作团。

心性是在身体内炼就可以长生不死之金丹的最重要药物,或曰即是金丹。心性是什么?即是“元神”,《重阳授丹阳二十四诀》谓“性者是元神”,元神,指心未被污染、阴阳五行未生的“先天”状态,其功能为“灵明知觉”,与后天的“识神”相对,识神就是人日常所用的心,即接触社会、接收各种信息后产生的心理活动。修炼内丹,须停息后天识神的活动,令先天元神显现。使元神显现的诀窍,是《老子》中说的“致虚极,守静笃”,要用各种方法,使自心达到极其寂静、极其空虚的状态,当空虚到极点、没有任何念头扰乱时,元神就会露面,《老子》描述这时的状态说: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恍惚”,就是觉得自己的身体似乎不见了,意念也似乎没有了,但也不是完全没有,还有一点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心或意识。《金仙证论》解释说:

何以谓之先天?当虚极恍惚之时是也。既知恍惚,是谁恍惚?此即先天之神也。

恍惚窈冥之中,会有象、物、精出现,象是视觉形相,大概就是内丹学所谓“阳光”,它在额上“天目”处出现,会有三次,叫做“阳光三现”。第一次出现时像星光一样,一个亮点忽然一闪,这是达到恍惚窈冥、元神初现的信号。当元神出现时,身中的元气随即产生;随元气之生,以性冲动为信号的元精也产生,应即是《老子》所说“其中有精”。元神、元气、元精,都是先天之物,为炼丹的药物。《心印妙经》说:“上药三品,神与气精。”所谓内丹,就是用这三种药物在自己身体内炼化成丹,丹,为圆而亮之物,可以看做精气神合一的一种生命能量团,与密宗所说“明点”的意思很是相近。具天眼者有的可以看见这个丹、明点。

道教内丹有多种达到先天状态的技术,其中许多与佛教的禅定、印度教的瑜伽一样。内丹大体被分为三品丹法,下品丹法注重修命锻炼肢体,中品丹法性命双修而注重修炼精气,上品丹法唯重修性炼神。中品丹法一般分为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三个阶段,亦称下中上“三关”。道教中人多修中品丹法,这是道教传统的修炼之道。

中品丹法入手最常用的方法是调息,因为呼吸与意念活动有同步关系,当意念波动、情绪激烈之时,呼吸变快,而没有念头活动时,呼吸会变得缓慢细微,当达到最寂静状态即佛教所言第四禅时,呼吸完全停止,但生命并不停止,意识更为清明。这大概是内丹的高级境界,内丹学也说到炼神还虚阶段,气住脉停,即是佛教所说的四禅。

印度教、道教、佛教密教三家,都说调制呼吸是快速入定的要门。但调息很讲究技术,要缓慢微细,否则会伤身。三家中,论调制呼吸的技术,大概数道教最实在。密教、武术注重用刚猛气,容易修出毛病,甚至把人修死。道教注重自然,其调息术以《老子》“专气致柔”为宗,意思是专注呼吸,让它慢慢变得非常柔和,由此进入静境。

对修定过程中身体、气脉的变化,佛教显教讲得不大清楚,藏传密教虽然讲了,但不是很适用。汉人按照藏密的方法修气脉明点,往往会出毛病,晚年瘫痪者较多,修得越好越容易瘫痪。从道教内丹的观点看,藏密的拙火定、双运道等,修得好的人不瘫痪就怪了。因为它用很硬的方法、以意念逼迫气入中脉,而道教认为中黄正脉只可走先天气,若稍杂后天识神,叫做“闯黄”,有生命危险,又长期意注顶门,致血往上行,容易导致脑溢血。大概是因为藏密的气脉明点修法是适合印度人的,印度人的气脉、体质和心理素质与中国汉族人不大一样。修气脉明点或修命,道教和藏密都强调必须在有经验的过来人指导下修,不可以自己随便看书修,道教强调“性功”可以自悟,“命功”必赖师传,藏密也是这样。因为修行是做改造生命的工夫,而生命的奥秘,人类并不清楚,道教、佛教也都说难以言说,不能完全解释清楚。你把佛、道的典籍都看完,也不见得能弄清楚生命的秘机。修行中身心的变化,是常人和中西医学难以明了的,现代科学的仪器也无法全部检测到。在不能完全理解的情况下,自己随便修炼,是很危险的。



修炼精气或气脉明点的目的,是达到静定。《庄子》中对静定的状态,有多处描述。如《庚桑楚》篇云:”宇泰定者,发乎天光。”是说内心非常安静时,会有光。打坐的人不难体会,当达到十分静定时,闭起眼睛会看见光,先是微弱的白光,随着静定的深入,光会越来越亮。《庄子 人间世》篇说:“瞻彼阕者,虚室生白。”虚室,即空房子,比喻心灵非常空虚、内无一物,亦即没有任何念头波动,这时就会出现白光,叫“虚室生白”。这与佛教禅学说进入欲界定、初禅未到地定时,会出现白色的“禅相”相同。然后专注这禅相,便可以逐步深入正定。定得越深,光的亮度越大。佛学解释这种光为“色界四大”,道教内丹称先天气,它的性质与欲界四大、后天气及粗显物质不同,是人类不知道的一种物质状态,以它构成的身体能存在很长时间,并且不受空气、温度等生存条件的限制,不需要呼吸空气,不需要御寒防热,可以自由来往于宇宙中,生存于宇宙中任何地方。它还可以开发出五神通。具有先天气所成身及神通的人,道教叫做仙人,佛经中也称“仙”,《楞严经》讲十种仙。

先天精气神先在身中下丹田凝聚成“婴儿”、“胎仙”,炼精化炁,渐渐成长,然后上升到中丹田,在心脏之下、肚脐之上名“黄庭”处,进行温养,炼炁化神。之后迁到上丹田泥丸宫,炼神还虚,这时定力极深,可以不吃不喝也不会饥渴。经过九年以上的修炼,炼尽阴滓,内丹在脑子里(上丹田)形成“阳神”,可以随意从顶门出去,不依赖肉体而存在,叫做“身外之身”。这时当然就不畏惧死亡了,肉体纵然死亡,而阳神不死,如果行善度人的“真行”功果圆满,可以升天为天仙、天官。如果再以所得道或先天炁炼肉体,可以将血肉之躯炼化为炁所成身,聚则成形,散则为炁,可以隐显自如,谓之“形神俱妙”,为内丹修炼的最高成就。

从佛教禅学的角度看,修内丹炼炁化神、炼神还虚乃至炼虚合道,大略相当于二禅以上定境,若修到阳神出窍,一般可达到四禅,佛教《楞严经》说破受阴者(相当于苦乐双亡之第四禅)可以“心离其身,反观其面”,正是阳神出窍境界,阳神出壳,相当于佛教《楞伽经》所言三地以上菩萨所成就的“三昧乐正受意生身”。道教丹书如《金仙证论》等也说炼炁化神高级境界即是佛家所言四禅,更高阶段气住脉停,佛书说为无色界无所有处定。修到形神俱妙,略同于藏密大圆满法的最高成就“光蕴身”,或说道教形神俱妙只能以炁为身,而藏密光蕴身以光为身,要比炁所成身高级。但形神俱妙及光蕴身的成就,条件极其严格,自古以来具足诸缘修习成功者寥寥无几。

按照道教的说法,人人都有道性,只要具备所需的条件,依法修炼,至多十三年,便可以成仙。这是一个并不太艰难的人体生命改造工程,从生命科学的角度看,是很有价值的。

宋代以前的修道者,大多修到炼气化神完成,能出“阳神”,就算成仙。这种仙人,在佛教看来,并未超出生死,至多只是超出了人间的生死或欲界的生死,不能超出三界生死,阳神、天仙,尽管寿命很长,到一定的时候还是会死。因为达到的只是“纯阳”,就是没有任何物质欲望、生理欲望的纯粹精神,佛教看来就是超出欲界。但既然有纯阳,就必然有纯阴,纯阳只是超出地球上或太阳系的阴阳界,并没有超出更大的阴阳界,所以还不能离开纯阴,就是地狱,天寿终了之时,还得堕落,甚至堕到地狱里。何况道教中人没能修得堪以断尽生死之根——烦恼的智慧,心性未必能达到真正的纯阳,内丹的说法是未能灭尽“阴滓”(欲界烦恼),故即便修成天仙得以生天,一般也只能到欲界天。

宋代以来,道教内丹受禅宗的影响,极其重视修性,与禅宗一样,高唱“明心见性”。其源头,是其祖师吕洞宾参黄龙晦机禅师,被折服,从此道、禅双修,其徒裔当然皆循行师道。从文化发展的历史看,儒、道两家学习、吸收禅宗,是晚唐以来中国文化发展的一大趋势。

内丹北宗全真道的丹法,先性后命,入手先做识心见性的工夫;南宗丹法则先命后性,在以道教传统丹法炼化精气神、了命之后,于炼神还虚、炼虚合道的高级阶段,须参究禅宗。后来还高推一种直接修第三关炼神还虚的上品丹法,又称最上一乘,其法是在老庄道论的基础上,吸收佛教禅宗禅法,以精神合于虚无之道、明心见性为要。《真诠》称为“忘精神而超生之道”,只管虚极静至,精自然化气,气自然化神,神自然还虚,乃了性而自了命、举上而兼下者。《唱道真言》说上智之士于行住坐卧中一空所有,时时返照,半年十月,火候到时,自然“性月当空,元神出现”。《乐育堂语录》说上品丹法“以神入于虚无中,不着色,不着空,空色两忘,久之虚无二字亦用不着”,此即庄子所谓“上神乘光”。

宋代以来的内丹家认为这种吸收了禅宗明心见性之长的内丹,比以前的内丹高级,可以了性,超出生死。但内丹修炼者的明心见性工夫,一般来说与禅宗还是有所区别。后人评价全真道祖王重阳之道“似禅而稍粗”,太虚大师称全真道为默照禅的流变,粗、流变,意味表面上很像,但还是有别,不完全一样。道教修炼者明心见性的见地及工夫,大概多数相当于禅宗人破初关所见阿赖耶识,还不是真正不生不灭的本来真性。因为它虽然虚无,但未能超越有无乃至亦有亦无、非有非无,未能打破根本无明,故未能证得如实知见一切空、唯心所现的智慧及永恒安乐的涅槃。

道教内丹修炼者参究禅宗,一般是从书上或见闻采用禅宗的某些方法,如默照、参究等,没有禅宗“以心传心”的传承。但也有些道教修炼者实际参学于禅师门下,如南宗祖师张伯端,先修钟吕内丹,后来师事当时云门宗下雪窦重显禅师学禅,写了几十首禅宗诗偈,附于其著名丹书《悟真篇》之后。据传纪载,张伯端晚年带了一帮人学佛,死后烧出一枚鹅蛋一样大、色如琉璃的舍利子。清朝雍正皇帝自称参禅开悟,一年透彻三关,自号圆明居士,带领一帮王公僧道在宫廷里参禅。他选编古人禅宗语录,名《御选语录》,其中选录了张伯端的禅宗诗偈,作了三段评论,并封张伯端为“大觉禅仙紫阳真人”。所谓禅仙,就是说他是在禅宗里开悟的一个仙人。

张伯端认为,炼丹最后须归于佛家“究竟空寂之本源”,在其《青华秘文》一书中,从道教的角度,对三教的心性论作了一个颇为公允的评价。他说:

儒家以喜怒哀乐为妄心,以忠恕慈顺、恤恭敬谨为真心。

儒家讲的有忠恕慈顺恤恭敬谨等的真心,在道教看来也是妄心,是后天才有的,先天没有。道教要把这个妄心除掉,返回先天,又从先天无妄的真心中起“真意”、“真念”,用它去炼化精气,“奋天地有为,而终至于无为也”。内丹修炼,是从有为返归无为。作为一个自幼饱读儒书、长为幕僚,中年学道而内丹成就的南宗祖师,张伯端对儒、道两家心性说的评论,应该说是很中肯的。

道教内丹的方法,作为一种禅定,也很有价值,可以作为学佛人修禅定的一种门径。佛教经论一般说需要修到初禅未到地定,在此基础上修观,才可以见道,要不然心是乱的,气也不足,难以集中巨大心力打破无明。没有禅定的基础,直接修观或参究的话,可能会感到紧张、吃力,甚至可能有负面效果。因为修观、参禅是在心灵深处做非常细微的工夫,气不足、心不定,就难得开悟,比喻为被风吹动的灯焰,难以照烛黑暗。如果先修内丹,进入正定,有了可以久久专注不动的定力,就容易深察内照,照破根本无明。

道教内丹关于精气神、先天后天之关系,内炼过程中精气神的变化及调适的诀窍等,禅定修持者特别是藏密气脉点修持者,很值得参照,对人体生命科学的研究,更有启迪意义。

标签: # 道教 # 内丹
声明:伯乐人生活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tt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