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昭南 1521001148

12-27 生活常识 投稿:何必去打扰
楚昭南 1521001148
问天居诗词写作讲义第14讲: 各位同学,大家晚上好。今天的课我们主要讲意境。 “意境”或“境界”是文艺批评和文艺欣赏中常用的术语,也是写作所追求的审美目标。一首诗词艺术性的高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意境的高下。意境是诗人用形象思维的方法,把生活反映在作品中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意”指作者的主观意识和思想感情。“境”指作者所面对的客观世界中的人、事、景、物。诗人在客观现实中产生的主观意象,叫做“意中之境”,反映在文学作品中,这就是“意境”。 意境理论最先出现于文学创作与批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文学创作中有“意象”说和“境界”说。唐代诗人王昌龄和皎然提出了“取境”“缘境”的理论,刘禹锡和司空图又进一步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创作见解。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提出了诗词创作中的以意胜的“有我之境”和以境胜的“无我之境”两种不同的审美规范。 诗词是最讲究意境的文体。宋刘贡甫之《中山诗话》里说:“诗应以意为主,文词次之,或意深义高,虽文词平易,自是奇作”。 我们平时说的意象是指诗中熔铸了作者思想情感的事物。意境就是通过丰富的想象,把意象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形成的艺术境界。这是诗人的主观感受、感情以及对生活的理解、认识和客观事物的外在形貌特征以及内在的意蕴的融合统一。 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其中“缺月”、“疏桐”、“幽人”、“孤鸿”、“寒枝”等就是意象。这些意象与“独”、“缥缈”、“恨”、“寂寞”、“冷”等词的感情色彩和“拣尽寒枝不肯栖”这个具有象征意味的诗句结合起来构成了孤独、凄凉的气氛,但诗人的心念却非常坚定,表达的是作者孤高自赏,不愿与世俗同流的生活态度,这就是意境。意境是给读者带来的一种感染和影响。这首词中所带有的那种孤独、凄凉的感受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那种气质就是这首词所特有的意境。 我们再看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首诗运用了如下意象: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等。这些意象组合起来便成了一幅融情于境的画面:诗中没有直抒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念,而是通过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立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表达送别友人的深情挚意。字面上句句写景,实际上句句都在抒情,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再如贺铸《青玉案》中“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这三个意象组成一个整体,艺术地回答了“试问闲愁都几许?”它不是三个意象的简单相加,而是形成了一个感人的艺术境界:闲愁像无边无际的如烟青草,似狂飞乱舞的满城飞絮,若凄清迷茫的黄梅时雨。 意境的最终构成,是由创作和欣赏两个方面的结合才得以实现的。创作是将无限表现为有限,百里之势浓缩於咫尺之间;而欣赏是从有限窥视到无限,於咫尺间体味到百里之势。正是这种由面到点的创作过程和由点到面的欣赏过程,使作品中的意境得以展现出来,二者都需要形像和想像才能感悟到意境的美。所以意境美的诗歌可以给读者以更加广阔的思想空间,一览无遗的诗歌往往是没有生命力的。 现在诗坛大概有这样三种人:第一种人没有任何思想,一辈子习惯听话,香港回归了,他就写一首七律,澳门回归了,他又写一首七律;神五上天了,他就填一首词,神六上天了,他又填一首词。从来没有属于个人的见解和情感,他们的一切作品,都是新华社社论的韵文体。这种文体一般叫老干体。第二种人,他们倒不会像上述的人那样,他们的诗倒是涉及到一些个人的东西,整日价吟风弄月,在网上遇一个美眉就填一首词,遇到另一个美眉又填一首词,然而其情既不真,其志又伪,此所谓游词也。第三种人,他们的作品往往能关注到社会的不公、关注到民生的疾苦,但是,他们的诗作并没有经过情感的醖酿,他们就像一个有良知的新闻记者,揭示出一些别人不敢、不愿说的东西,依然不是真正的诗。这样的三种趋势其实是现在相当普遍的一种现象。这些诗歌虽然格式严整,平仄无误,可是由于没有真情实感自然也就没有了意境美。当然就更谈不上感染读者,给人以美的感受了! 那么如何才能写出有意境的诗呢? 第一,要性情真。诗贵性情。诗人应该是性情中人,“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袁枚也说:“诗难其真也,有性情而后真”。他又说:“凡作诗者,各有身分,亦各有心胸”。重要的是能“贴切此人此事”。叶燮在《说诗卒语》中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他又在《原诗》中说:“有胸襟,然后能载其性情、智慧、才辨以出”。苏东坡品格高尚,胸襟阔大,才能抒豪情,发狂歌,写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样千古不朽的咏唱;李后主深怀亡国之痛才能写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饱和血泪之词。是狮作作狮吼,是虫当作虫吟,杜鹃啼血、秋雁哀鸣,正是各具真性情。只有这样才能写出有意境的好诗。 第二,要态度真。忠实地、真诚地对待种种人、景、物、事,才能写出真境界。王国维说:“词人之忠实,不独对人事宜然。即对一草一木,亦须有忠实之意”。写诗要求:“神形兼备,而不是机械摹写”。他对诗词创作提出“三不”: 一“不为美刺投赠之篇”;二“不使隶事之句”;三“不用粉饰之字”。写诗如果矫揉做作、扭怩作态、空腔虚套、空喊口号,那自然无法达到自然、纯净、深厚、完美的艺术意境。 第三,要感受真,诗人的审美观察力和感受力是写出真意境的必要条件。敏锐的观察和独特的感受。善于捕捉那稍纵即逝的影象和情趣,这是诗人的本领。王国维说:“文学之所以有意境者,以其能观也”。“境界有二,有诗人之境界,有常人之境界。诗人之境界,惟诗人能感之而能写之”。“境界之呈于吾心而见于外者,皆须臾之物,惟诗人能以此须臾之物,镌诸不朽之文字,使读者自得之,遂觉诗人之言,字字为我心中所欲言,而又非我之所能言,此大诗人之秘妙也”。例如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的颔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寥寥10个字,构成一幅绝妙的图画,它的好处正是写出人人眼中之景,是人人之所欲言而不能言,而诗人即只用10个字就把它描绘出来了。为什么呢?这就是因为诗人感受真、观察细之故也。 第四,要认真炼意,不仅要炼“深”意,而且要炼“新”意。 炼意,其实是炼意境,也即人们习惯称之为“锤炼”“苦吟”。因为“意境”当它以萌芽状态出现在作者心目中时,多半即已具备了某种“意”与“境”交融的雏形。这种雏形多数较为平熟,往往不够清晰、鲜明、深刻、完整,要把它写成诗,还需要加以提炼、开拓、深化,用恰当的词句准确地把它表现出来。这种“意境”雏形偶然萌发过程,人们习称为“妙语”、“灵感”。而意境的提炼、开拓、深化过程,这就是“锤炼”、“苦吟”。由“灵感”而“苦吟”,由“苦吟”而得“妙语”,这就是炼意境。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云破月来花弄影”。一个“闹”字,一个“弄”字,则意境全出! 另外炼意不仅要深、而且要新。叶燮在《原诗》中说:“凡有诗,谓之新诗,必言前人所未言,发前人所未发,而后为我之诗”。人云亦云,陈词滥调,有意等于无意,有境等于无境,那自然也就没有什么味道了。第一个用花比女人是天才;第二个用花比女人是庸才;第三人用花比女人就是蠢才。大概也就是这个意思。 平时作诗时多注意这四点,大概也就意境自出。真实的东西才有生命力,也有感染力。这点儿尤其要注意。 今天的课就讲到这里。现在下课!
作业:1.补足全诗:a、亭亭画舸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b、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一番桃李花开尽,()青青草色齐。c、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碧山相阻隔,碧山()暮云遮。d、渺渺孤城白水环,舳舻人语夕霏间。林梢一抹青如画,()淮流转处山。e、城中烟树绿波漫,几万楼台树影间。(),地卑江势欲沉山。(后两句对仗)2.以“秋夜”为题目,作一首五言律诗。
标签: # 意境 # 诗人
声明:伯乐人生活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tt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