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重大水利工程 | 大禹渡扬水工程:古渡有了新绿洲

01-03 科普知识 投稿:翻过的亲切
走进重大水利工程 | 大禹渡扬水工程:古渡有了新绿洲

渠首站全景


大禹渡扬水工程位于山西省最南端的芮城县,是以农业灌溉为主的引黄高灌工程,属国家大型灌区。灌区控制灌溉面积54.62万亩,受益范围9个乡镇28.6万人,占芮城县水浇地面积的70%以上。工程始建于1970年,1974年10月首期工程竣工上水。工程分6级14站布局,总地形扬程346米,总装机72台,装机总容量5.59万千瓦,设计总取水流量16.3立方米每秒,是国家大型泵站。


底蕴深厚的大禹文化


大禹渡名字的由来,与历史上大禹治水的故事息息相关。相传远古时期,黄河流域经常发生洪水。舜帝任用禹去平息水害。治水期间,禹翻山越岭,淌河过川,勘测地形,“三过家门而不入”,最终在大禹渡悟得疏而导之的治水良策,利用水自高向低流的自然趋势,顺地形把壅塞的川流疏通,把洪水引入疏通的河道、洼地或湖泊,然后合通四海,从而平息了水害,使百姓得以从高地迁回平川,安心农业生产。几千年后,水利建设者在这里修建了扬水工程,引水上塬,灌溉农田,使昔日的荒坡土岭变成一片绿洲,千年古渡也焕发了新生机。


旱魃为虐的建设背景


芮城县十年九旱,一首“住在黄河沿,吃水比油难,滔滔水东流,干旱使人愁”的《盼水谣》,倾诉了百姓对水的渴望。20世纪70年代,在相传大禹治水之处的神柏峪,芮城人民劈崖建站,运石填坡,擂响了向黄河要水、引水上高塬的战鼓。在当时施工环境恶劣、条件艰苦、物资匮乏的时期,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自力更生,引水上塬,建成了芮城农业的翻身工程、致富工程,结束了芮城人民祖祖辈辈“水在塬下流,吃水贵如油”的历史。


代代相传的治水精神


当时,没有大型施工机械,没有交通运输工具,工地建设所需的水泥和钢材缺乏。工地的每一方沙土、每一方石料,都是建设者们用小平车推、用人抬、用肩扛出来的。全县工农兵学商,各行各业总动员,从25里外的中条山采运石头到工地。工程建设者们吃住在简易工棚、窑洞里,尽管施工条件艰苦,环境恶劣,但英雄的黄河儿女以大无畏的豪情斗志和人定胜天的坚定信念,没有条件创造条件,没有办法想尽办法,用土办法解决了一个又一个工程难题。

枢纽工程设计先进,规模宏大,以三个显著特点而著称:一是一级站采用移动式泵车抽水,解决了水源站位于三门峡库区内水位变化大的问题;二是设立两厢沉沙池,科学地解决了黄河泥沙含量大的问题;三是二级站单级扬高193.2米,突破了当时一次扬高不过百米的极限。三大技术创新开了当时水利先河,堪称我国水利工程建设发展史上的杰作。


生态优美的绿洲泵站


大禹渡枢纽泵站工程建成投运以来,始终坚持以水为业、水利为民的指导思想,在做好工程管理提水灌溉的同时,注重生态文明同步建设,大力开展荒坡绿化和环境美化,着力打造绿洲泵站、旅游泵站、生态泵站。数十年来,工程管理局秉承“一座泵站就是一座绿洲”“一条渠道就是一道亮丽风景线”的绿化理念,认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文明理念,坚持山坡植树绿化不停步,组织干部职工通过自建苗木基地、自育绿化苗木,并结合地形特点和地质要求,宜树栽树,宜花种花,宜草种草,形成了树木成林、花草相映的多品种并存的植被结构,使500余公顷荒坡达到了全绿化、全覆盖,变成树木成荫、鸟语花香、山清水秀的生态泵站、绿洲泵站和森林氧吧、旅游胜地,成为水利工程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教材。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看今朝,古渡风光秀。工程建站50年来,一代又一代的大禹传人,筚路蓝缕,艰苦奋斗,使大禹渡扬水工程实现了蝶蛹之变,成为我国水利行业一颗璀璨的明珠。

(山西省水利发展中心供稿)

走进重大水利工程 前沿 大禹渡
标签: # 大禹 # 泵站
声明:伯乐人生活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tt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