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涮羊肉说起

12-27 科普知识 投稿:早茶月光
从涮羊肉说起

“羊”的早期字形 (图片由作者提供)


天气日渐寒冷,铜锅涮肉和羊蝎子又开始登上大家的餐桌。吃完热乎乎的羊肉,脱掉羊毛衫,躺在床上,盖上羊毛被,听孩子在旁边哼着“喜羊羊、美羊羊”,心里默默数着“一只羊,两只羊……”咦?“羊”的存在感好强!

说到“羊”这个字,它的早期字形有的像山羊,有的像绵羊。我国主要饲养的就是山羊和绵羊,两者有明显区别:山羊有须,绵羊无须;山羊尾尖上翘,绵羊尾巴下垂,山羊角往上翘着,绵羊角卷曲着。

要说起来,羊可是人类最早开始狩猎和驯养的动物之一。夏朝就有养羊的记录:夏启在征服了有扈氏以后,曾让俘虏放牧牛羊。到了商朝,“六畜”概念初步形成,其中,牛用于耕田;马用于交通和战争;犬负责打猎、看门;鸡司晨报晓;羊和猪主要提供肉食。和猪肉相比,羊肉可美味多了,而且补中益气,适合冬季进补。

相传有种酒,据说原材料里有羊肉,所以叫“羊羔美酒”,味道醇厚,成了美食的代名词。三国时诸葛亮曾以羊羔酒犒赏三军,在《空城计》中,当司马懿兵临城下时,诸葛亮在城楼上唱道:“大开城门将您迎,我用羊羔美酒犒赏你的三军。”

据说汉代名医张仲景看到穷苦人在寒冷的冬天,耳朵都生了冻疮,就发明了“娇耳”,也就是现在的饺子。当时馅里放的就是羊肉和一些药材,暖胃又暖身。唐代以后,羊肉的吃法越来越多。至明末清初,发展有“全羊席”。明末清初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说:“字以‘鱼’‘羊’为‘鲜’。”古人对于羊肉肥美口感的认可可见一斑。

羊肉如此鲜美,肯定要给祖宗或者神灵尝一尝啦,所以古代的祭祀活动可少不了羊肉。企盼祖宗和神灵享受了羊肉,非常高兴,赐下吉祥。因此,在古代,“羊”和“祥”通用,代表着吉祥。像商代的“四羊方尊”,就采用了羊的造型。古代还有各种羊灯、羊车,造型材质各异,但都寓意吉祥。在《周易》里有个“泰卦”,卦象特别好,它的前三个爻是阳爻,所以被称为“三阳开泰”。因为人们觉得羊特别吉祥,后来民间就说成了“三羊开泰”。

不像驴爱打架、发脾气,绵羊性情温和,古人特别喜欢它,愿意把它和美好的事物联系起来。比如人们把母体孕育胎儿的胞衣称为“羊膜”,将为胎儿供养营养的液体称为“羊水”。汉代的大儒董仲舒将“仁”“义”“礼”等美德赋予到羊的身上,认为羊是美德的象征。明代则把“羊羔跪乳”塑造为孝的典型。“羊大为美”“羊鱼为鲜”“羊食为养”“羊言为善”“羊我为義”……这些都渗透着古人对羊的推崇。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有很多提到羊,比如“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古代人们的放牧图。在蓝天之下,原野之上放牧牛羊,自由自在,让人向往。“苏武牧羊”则是气节的象征。在艺术品中也能见到不少羊的影子,像南宋画家陈居中的《四羊图》,画的是秋天四只羊在山坡吃草、嬉戏的场景。元朝画家赵孟頫有《二羊图卷》,也是传世的佳作。

传说古时候,广州这个地方曾经闹过灾荒,百姓流离失所。有一天,有五位仙人身穿彩衣,乘坐彩羊,手拿一茎六穗的谷穗,分给百姓当种子,然后腾空而去,只留下五头彩羊,化为石头。广州从此风调雨顺,并有了“五羊城”的美称,也叫“羊城”,并不是因为当地盛产羊。

《三字经》中有曰:“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作为六畜之一,羊一直陪伴着我们人类。到了现在,羊不止提供肉食,还提供羊毛制作成精美的衣物、被褥,甚至出镜了最难闯关的游戏,吸引大家争相进入“羊群”。

(作者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学文艺委员会委员,文学博士,“三千字”品牌联合创始人)


标签: # 羊肉 # 绵羊
声明:伯乐人生活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ttnweb@126.com